一項根據本地人口分布進行的疫情模擬顯示,如果什麼防疫措施都不做,在出現社區傳染的80天後,即使是傳染率不太高,本地也會有27萬9000人染病,占人口7.4%。

但如果在隔離病例和家屬同時,再停課以及讓半數的人在家辦公兩星期,三管齊下的做法就會讓病例大幅減至1800人。
這個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開展的數據模擬,探究的是假設新加坡出現100起本土病例、並開始有社區傳播的80天後,會出現多少起病例。 他們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再加上電腦模擬來預測感染規模。

研究刊登在3月23日的《柳葉刀傳染病》期刊,領導研究的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解釋,研究員一般從100個本土病例之後開始分析,因為疫情初期規律還不明確,一次偶發事件如遊客去教會就會不成比例地扭曲病例曲線,但當病例足夠多時,這些偶發事件的影響會互相抵消,曲線也會穩定增長。
除了假設7.5%的病例屬於無症狀者,模型還做出兩個維度的假設,第一個維度是病毒的傳染性,以三種基本傳染數(R0)——1.5、2.0以及2.5模擬傳播力度,也就是每個病例平均傳給多少人;第二個維度是政府採取五種防疫手段——什麼都不做、只隔離確診病例和家人、隔離外加學校停課兩周、隔離外加半數員工在家辦公、以及「三管齊下」,隔離之外停課及在家辦公。
結果顯示,以最輕微的傳染力度,也就是R0等於1.5來說,在出現100起病例後的80天,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本地將有27萬9000人染病;如果只做隔離,人數將減至1萬5000人;如果是隔離加停課,人數可減至1萬人;如果是隔離加半數在家辦公,就只有4000人染病,如果是「三合一」措施,人數可進一步減至1800人。(見表)
假設病毒更具傳染性,染病的人也會更多。比如,以R0等於2.5來說,如果什麼都不做,在100個病例出現後,本地80天後可能會有120萬7000人染病,占本地人口32%。

但如果在隔離病例和家屬同時,再停課以及讓半數的人在家辦公兩星期,三管齊下的做法就會讓病例大幅減至1800人。(檔案照)
本地基本傳染數在1左右
古阿烈告訴《聯合早報》,近期輸入型病例增加並不能反映本土傳播趨勢,因此他相信本地的基本傳染數還是在1左右,顯示新加坡抗疫成效相當顯著。 研究也推斷,確診病例的年齡中位數是37歲。由於學生一般上生病就會請假在家,但工作人士往往抱病上班,因此模擬數據發現,無論是哪種防疫措施,職場病例都會比學校高出許多,但如果要把染病人數減到最小,三管齊下最有效。
「如果通過隔離已經無法抑制病毒在社區傳播……新加坡政府應該採取其他方式,如及時關閉學校和在工作場所保持距離。之前,一些學校出現手足口症的時候也會關閉……學生們在學校通常跟同學會近距離接觸,出於有這樣的先例,類似的做法也應該儘快施行。」
但古阿烈也說,停課的決定必須謹慎考慮,政府不能太早停課,又在疫情非常嚴重時複課,而且目前看起來孩子們的病情輕微。
記者:楊萌 塗健強 王曉亞 楊涵靜 傅麗雲 陳慧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