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樟宜國際機場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在世界上譽稱為「亞洲四小龍」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經濟體」 。他們都是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已開發國家有特殊關係。它們的經濟發展都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增長速度快。出口擴張迅速 。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一度成了世界熱議的話題,研究的話題。同樣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看看這些「小龍」。2010年我就去了台灣,2017年我又去了香港,2018年辦好了去韓國兩年期的簽證,就待機出訪了。
2018年12月8日我與好友嚴華光乘坐「東方航空公司」的飛機,經過5個多小時的飛行,於22時8分平穩地降落在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 (圖1-1)。

我如願地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
中國和新加坡都在同一個時區內,計時沒有區別,來去不要倒時差。
樟宜國際機場是新加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填海興建,1981年始投入使用的一個新機場,現占地13平方公里,距離市區17.2公里。是新加坡主要的民用機場,也是亞洲重要的航空樞紐。2017年表現特別亮眼,不論是乘客人數、航班起降數量或航空貨運量都刷新了紀錄,乘客人次全年達6220萬, 居全球第18位。
為了適應人流物流的需要,到現在止,機場已建有5個航站樓,總面積達1,045,020 平方米,每年能有6,870萬名旅客的吞吐量,而且在不同的航站樓接待不同身份的旅客。
我最欣賞的是2008年初投入使用的3號航站樓(圖1-2),它有28個登機橋,其中8個能供A380使用,它的使

用,使機場年處理旅客量增加了2,200萬人次。
航站樓的構造主體是玻璃,混合了「天然」特色和「溫暖」的色調,為平衡鋼鐵和玻璃那種枯燥乏味的的感覺,設計建造想了很多辦法。例如航站樓的圓柱用木質包住,地板以米黃色為主;頂部有919個天窗,使太陽光能直接照射入航站樓內;航站樓內還有一個5米高的「綠牆」 (圖1-3),該牆上長滿了綠色藤蔓,還有活的爬行動

物和飄逸的瀑布,營造出一個大的自然的環境,同時調節了室內溫度。
機場內服務環境特好,機場裡共有 350 家商鋪(圖1-4), 120多家餐飲店(圖1-5),充分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層次


旅客的各種需要。機場內還設有豐富的娛樂設施,如24 小時免費放映最新影片的電影院,XBOX KINECT 室運動體驗及 XBOX 360 / PLAYSTATION 3 精彩遊戲等。還有六個對機場顧客開放的露天花園(圖1-6)。每個花園代表一

個種群的植物:仙人掌、竹、海里康、向日葵、蕨類及胡姬花。眾多的商務中心也遍及機場各處。
東南亞人民通把蘭花(圖1-7)稱為胡姬花。新加坡人則

稱之為「卓錦·萬代蘭」,並且以此作為他們的國花。寓意「卓越錦繡、萬代不朽」。
樟宜機場有中間相距1.6公里的兩條平行跑道,每條寬60米,長4,000米。均設有精確的多組儀表著陸系統,能引導飛機在惡劣天氣下安全著陸。
我們到達的時間雖然晚了,看到設施這麼好,還是在機場欣賞了一會,因為樟宜機場給人一個別樣的感受,周到的服務讓你賓至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