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太可怕:他們不認識家人!柳葉刀:可造成大腦損傷、中風精神病

2020年07月05日   •   18萬次閱讀

新冠危機之下,人命和疫情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截止今天早上,全球新冠確診患者的人數逼近1200萬個,因新冠病毒死亡的就有近53萬人

來源:worldometers | SCMP

椰子君不由得記起來,新冠病毒被定義為「大流行」之初,有人拿它和Sars、伊波拉、豬流感等病毒對比。

當時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新冠病毒傳染性很強,但嚴重程度不及其他病毒,致死率沒有那麼高。

來源:worldometers

2月預估新冠死亡率為2%

當初2月時,有機構預估新冠死亡率可能為2%,明顯是想像不到新冠會發展到現在。

而現在新冠的死亡率可能會達到多少,沒有人去算,因為新冠疫情的發展遠超想像。

此刻我們能知道的數據是:在過去的2020年6個月里,平均每天因為新冠死亡的人數就有近3000個!

來源:worldometers

那麼接下來呢?

還要有多少人繼續因為這場疫情死亡?還有新冠疫情究竟什麼時候會結束?

沒有人知道。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新冠危機之下, 人命已經被打上問號。

來源:the business time

但生活在新加坡的人可以說是幸運的,至少不用太過擔心新冠會隨便奪走自己或者家人朋友的命。

新加坡的死亡率只有0.093%,是世界唯二的新冠死亡率低於0.1%的國家。

雖說新加坡的確診總數並不算少,4萬人以上,還是高老齡化人口社會,然而每百萬人口的死亡病例人數切實只有4個。

這不得不說算得上是個奇蹟。

來源:ST

目前新加坡的死亡人數維持在26例,只剩1個還在重症監護室。

然而死亡率低,並不代表著我們可以鬆一口氣。

因為越來越多權威報告表明,新冠病毒正在以一種我們想像不到的速度,和危害持續發展。

《柳葉刀》證實: 嚴重感染會損傷大腦

根據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一份最新臨床研究發現: 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會損傷大腦,而且還會導致包括炎症、中風、精神病和類似老年痴呆等在內的一系列併發症。

來源:柳葉刀官網

專家們共搜集到125個臨床研究案例。其中發現新冠病毒導致最為常見的腦部併發症是中風,共計77例。

另外有39人出現意識不清的情況,甚至精神狀態突然改變,行為表現異常。

剩下有23個患者出現了老年痴呆、情緒失調、精神病等症狀表現。

來源:guardian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報告所研究的病例對象是英國4月2日-26日期間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

牛津大學的教授本尼迪克特·邁克有特別說明,會出現嚴重大腦損害情況的,都是那些病情嚴重的新冠病例。

此外他們也聲明一點: 這份研究所選取的病例樣本數量比較少,所以如果想要得到更加細節的併發症結論,得繼續更多的臨床觀察。

來源:ST

但!不少科學家都將這個研究結論當做一個重要參照!

實際上,《柳葉刀》的結論並非是第一手,只因它本身的權威性,大家更傾向於將其作為「實錘」。

其實早前在4月中旬的時候,中國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的科學家就有和美國團隊聯合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學》(JAMA Neurology)在線發表論文。

講的就是嚴重新冠感染會導致神經系統併發症的問題。

來源:神經學官網

當時論文中就指出,新冠病毒對近半數的重症患者會造成腦部及神經系統損傷。

他們所調查的214例新冠患者中,36.4%的病人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而且也明確列出了新冠患者的神經系統併發症的三種不同表現

問:神經系統受損會怎樣?

1)如果是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受影響:頭暈,頭痛,意識障礙,急性腦血管疾病,共濟失調和癲癇發作;

2)如果是患者的周圍神經系統受影響:味覺障礙,嗅覺障礙,視力障礙和神經痛;

3)骨骼肌肉損傷表現。

看到這些併發症,椰子君很難想像那些新冠患者是在用怎麼樣的心情,眼睜睜地看自己健康的身體一步步破敗。。。

也許現在可以說,沒有中新冠病毒,本身就是一種大幸。

來源:Yahoo news

另外大家可能會猜想,類似中風、老年痴呆等併發症聽起來都像是高齡患者才會有的情況。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7月1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學》(JAMA Neurology)再度公布一項研究報告:

來源:medical express

兒童新冠患者,也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導致的後果會有腦病、頭痛、肌肉無力和反射減弱(反應變慢)。

想想看那些孩子,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還沒真正的開始,卻已經被籠罩在病毒為他們準備好的陰影里,疼痛里。。。

也許這個時候更加痛苦的會是他們的父母親人。

來源:Yahoo news

目前幾乎全球醫學專家都認同這個關於新冠病毒的最新結論: 只要新冠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損害到人的神經系統,不管你是什麼人,在哪個年齡層。

來源:ST

這同樣也是新冠病毒的示警: 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呼吸道感染。它會引起更多的併發症,並且嚴重程度遠超乎我們的預料!

甚至就連現已痊癒的新冠患者,他們回到了普通生活,卻像是在受折磨。

新冠後遺症: 「他們不認識家人」

神經系統併發症中,精神錯亂的冠病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在醫院」,或者「他們不認識家人」

他們身體的病好了,精神上心理上卻開始面臨崩潰:常常做噩夢,抑鬱、焦慮。

因為他們的腦海中,總是控制不住地閃過過去發生過的片段記憶。

來源:fox8

「我們知道它會發生,我們也知道這會變的平常」 理智在閃現的過去和永久的現在中掙扎,這足以將人逼瘋。這是曾經因為病毒導致嚴重呼吸衰竭,痊癒後回家的真實反應

因為他們的神經、認知和情感,已經因為生理上受到損傷而導致被破壞。

當然上述情況,是屬於嚴重程度的冠病患者痊癒後的境況。那麼,普通的呢,稍微不那麼嚴重的人呢?

—— 他們也逃不出病毒陰影

來源:AP

感染程度輕一點的新冠患者,治好出院,通常帶回家的還是一身病。

「有些人間歇性咳嗽並沒有消失,這使他們呼吸困難。」這些人就算在家也需要吸氧,可是幫助卻不很明顯。

有的吃東西時會感到疼痛,難以吞咽,或是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在自己愛人耳邊輕聲細語,因為,他們的聲帶發炎受損了

來源:bbc |

新冠感染導致大腦受損

有的人出院後長時間肌肉無力,他們從來沒想過原來快走、爬樓梯、提東西,竟是一件這麼困難的事情。

「我不能專心工作。病好了,不會呼吸困難,也不會胸痛,但我卻無法集中精神,我沒辦法像從前一樣工作。」

可能有人會不理解,不能專心工作不是很多人的通病嗎?怎麼就能100%肯定地說這是新冠造成的?

對此,椰子君只能說新冠後遺症,並非一種僥倖。

來源:《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證明,已經治癒的新冠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患上了「功能失調綜合症」。

這個症狀的表現就是反應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迷失方向,以及組織能力變差。

所以中了新冠病毒的人,病好了,卻又像是沒好。

1/2
下一頁
剛剛,新加坡人又能再領300新幣補貼!
2025年07月02日   •   2萬次閱讀
「從中產到破產,只隔著一個新加坡?」——新移民中產家庭生存實錄曝光!
2025年07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人等了十年!5分鐘出國,中國製造
2025年07月02日   •   2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如果接到+65或者8開頭的電話要注意了
2025年06月28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毫無個性,冷漠!旅遊後大失所望」
2025年06月29日   •   2萬次閱讀
83歲蔡瀾安葬新加坡!來看看他筆下的海南雞飯和咖喱魚頭
2025年06月30日   •   2萬次閱讀
新幣兌人民幣又新高!中國超過日本,成為新加坡人首選出國目的地!
2025年07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看看七年內,新加坡地鐵是否通到你家門口?
2025年06月29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電信公司狂推「無國界」數據配套!不用激活e
2025年06月30日   •   1萬次閱讀
他,畢業於清華、北大、牛津、南洋理工!卻在新加坡送外賣!現已回國,加入了美團
2025年06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撕掉"最貴"標籤!新加坡的平價生存法則
2025年06月28日   •   1萬次閱讀
新柔地鐵要來了!中馬跨境火車正式進入退役倒計時
2025年06月30日   •   1萬次閱讀
看慣了珍珠坊熟悉的黃綠色外牆 你喜歡它紅艷艷的新裝嗎?
2025年07月01日   •   9576次閱讀
新加坡5大數字銀行!存款消費更划算~
2025年06月28日   •   9576次閱讀
前夫搶人!她從杭州追到新加坡,只為奪回6歲的孩子......
2025年06月29日   •   9576次閱讀
你真的適合在新加坡生活嗎?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2025年07月01日   •   9576次閱讀
新加坡華人正在消失?為啥70%華人選印度人做官,文化輿論成推手
2025年06月30日   •   8208次閱讀
全網最全對比!新加坡公民 & PR政府福利差異,一篇看懂值百萬
2025年06月26日   •   5985次閱讀
李光耀的遺憾: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如何分開的?
2025年07月01日   •   5472次閱讀
新加坡銀行轉帳手續費大科普
2025年06月30日   •   4788次閱讀
從清北到牛津再到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送外賣的背後真相
2025年07月02日   •   4788次閱讀
榜鵝海岸巴士轉換站啟用,舊站即將翻新,增風扇長椅
2025年07月01日   •   4104次閱讀
蔡瀾助理回應遺產分配:少去八卦別人隱私!新加坡財富傳承的三重密碼
2025年07月01日   •   4104次閱讀
在新加坡購買彩票指南!手把手教你
2025年07月02日   •   3933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