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居然有設在有地私宅區、地下防空壕的老牌雜貨店,你見識過嗎

2020年11月22日   •   4萬次閱讀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長篇小說《解憂雜貨店》,講述在僻靜街道旁的一家雜貨店,人們寫下煩惱投進店前信箱,隔天就會在店後牛奶箱得到回答。別說那只是虛構,現實中的雜貨店何嘗不是每天在為街坊的生活解憂?

傳統雜貨店是繁華都市裡不起眼的存在,在大型超市攻城略地下,它們守著街口轉角,散發著柴米油鹽煙火氣,還有濃濃的人情味。

一瓶飲料、一塊肥皂、一聲招呼,正因為這種有溫度的情感,隻身孤影的傳統貨雜店才能在連鎖超市、便利店和網購平台的洪流下,逆向迎來顧客。從黑髮到白頭,從挺直到駝背,雜貨店老闆又是懷抱著怎麼樣的信念,繼續在時光輪轉處守候?

私宅里的雜貨店

新加坡獨立前的甘榜時代,雜貨店就已經以簡單的形式存在,從三輪車、攤位、亞答屋到鋅板屋。當周圍住屋已發展為洋房時,還有零星的雜貨店仍堅持以原貌提供不變的服務。七八十年前最普通不過的它們,如今已成為私人住宅區的一道獨特風景。

致成商店

翁柳興在樂賽路的私宅區經營致成商店長達65年。

地址:樂賽路(Rosyth Rd)31號

營業時間:上午8時至晚上8時

從路旁鐵門要走一小段路才會到店面,還真有種在甘榜到鄰居店鋪串門子買東西的感覺。80歲的老闆翁柳興斜坐在躺椅上看似休息,一聽到門前自動感應鈴聲響起,身體隨即微挺,眼神變得警覺,收錢找錢毫不馬虎。

65年的「功力」可不是蓋的。翁柳興15歲自光洋小學畢業後就到這家雜貨店幫忙,短短五年內他換了三個老闆,20歲時正式接手,把店名從命名自路名的「羅致」改為「致成」。翁柳興不清楚第一位老闆是何時創業,不過這家雜貨店應該已有七八十年歷史。

舊式貨架新式物品

翁柳興常坐在雜貨店正門口的躺椅上聽歌休息,一有客人就馬上起身。

店面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店內售賣的貨物和所提供的服務卻和早期大不相同。

靠牆的木製玻璃櫥櫃一看就知道經過歲月洗禮,翁柳興說那是向別人買過來的二手貨,最角落的簡單木架才是最早期的。

走在一排排貨架間,聽著收音機播放的懷舊金曲,仿佛穿越到數十年前;不過細看,所賣的貨物都很有「時代感」,包括西式烹調的醬料和香料。

翁柳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生意最好是在六七十年代,現在賣的物品比較少了,什麼暢銷就賣什麼,不好賣的不會進貨。早年我還有請一個工人,也提供送貨和送煤氣服務,現在只剩下我和太太在做,除非附近很熟的,我才會開車去送貨。以前的顧客會賒帳,後來我們也不給了,有好些跑帳不還。」

用紅字牛奶罐做成的吊式錢箱已高高掛起,如今結帳時翁柳興會掃描物品,然後打開收銀機收錢和找錢。

致成商店已高高掛起的吊式錢箱。

原本以為如此有歷史感的空間,一定可以掏到許多「古董」,結果居然沒有幾件。翁柳興指了指牆上的掛鐘和放在高處的鐵盤,表示只剩下這些了。可用作裝飾和托盤的鐵盤是由飲料公司出品的,上面印有美女手持飲料的圖案。還有一個竹梯是翁柳興當學徒時就有的,兩者一樣老當益壯,翁柳興到現在還架著竹梯攀高爬低。

竹梯早在65年前翁柳興當學徒時就在店裡,他現在還用來攀高爬低。

古董掛鐘至今還在操作,是翁柳興接手商店時(當時稱「羅致公司」)前店主送的賀禮。

用外語跟女傭客工溝通

翁柳興學習多種語言,經常以外籍勞工的家鄉話與他們攀談。

記者到訪時是悠閒的午後,翁柳興並不忙碌,但也差不多每隔十分鐘就有顧客上門,訪問一直都是斷斷續續進行的。

顧客多是女傭,她們都已很熟悉店內的貨物擺設,要買雞蛋就直接走到後面靠近廚房進口處自取。附近工地的客工及路過的德士和貨車司機也是常客,疫情之前他們會買一些零食和飲料,然後在店外的桌椅乘涼聊天。

當翁柳興和女傭在攀談時,他們的對話引起記者好奇,一問之下才知道是菲律賓語。原來他從生活和工作當中學習了許多外語,包括客工和女傭所使用的淡米爾語、斯里蘭卡的僧伽羅語(Sinhala)、菲律賓的他加祿語(Tagalog),還有泰語、印尼語和馬來語。幾句熟悉的語言,立即拉近彼此的關係。

當天有一名馬來中年顧客興奮地問候翁柳興,說他小時候在那一帶甘榜長大,經常到店裡光顧,所以久不久會特地過來一趟,看看雜貨店是否還在營業。翁柳興的表情其實有點茫然,他過後對記者說:「經常會有這種老顧客上門,他們從前是小孩,現在都長大了,他們認得我,我不認得他們。還有一名移民到澳大利亞的,有回新加坡就會過來找我聊天。」

雖然只是匆匆地聊幾句,翁柳興也沒有表現得很熱絡,但那一份溫暖已在彼此心中流淌。所以,儘管6200平方英尺的這片土地價值不菲,翁柳興並沒有打算脫售,然後結束營業休閒去。對他來說,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到附近打太極後八點開店做生意,是最舒服自在的生活方式。

「我和太太住在店後面幾十年,賣掉搬去公寓我不習慣。年紀大了我也不想去旅行,在這裡就好。三個孩子是不會接手的,我可以做多久就做,做到不能做為止。」

奕興合記雜貨店

奕興合記雜貨店仍保留早年以木板和鋅板搭建的樣貌。(陳愛薇攝)

地址:芬禧路(Fernhill Rd)47號

營業時間:上午9時至傍晚5時(星期天休息)

好些資料顯示,致成商店是本島最後一家設在有地住宅的雜貨店(烏敏島還有),可見在史蒂芬路附近的另一家雜貨店「隱藏」得多好!老闆一直說要低調,不願拍照也不肯透露姓名;但記者「磨」了一個小時,他倒是願意談談往事,最後還搬出古董秤讓記者拍照。

奕興合記就在路旁,以鋅板和木板搭建而成,店面不大,倒是延伸的廚房及後面的住家占地較大。德士或貨車停路旁,下車就可以進店買東西,相當方便。

奕興合記店內面積不大,所以沒有保留太多舊物,只擺賣暢銷貨物。(陳愛薇攝)

老闆今年63歲,他的父親原本在現有店面旁邊的雜貨攤幫忙,後來自己創業,貨物慢慢增加,最後開成店面,還買下現有這塊土地。

「這裡以前是馬來甘榜,我的父親很勤勞工作,還載馬來小孩去學校,大家都認識他,叫他『阿弟』,叫我『Anak阿弟』(阿弟的孩子)。我的哥哥今年66歲,也是在這裡出世的,所以這家店應該差不多有70年了吧!」

老闆的父親早在1946年因腎病去世,之後由母親接手,後來才交給孩子打理。老闆的母親今年85歲,還住在雜貨店後面的房子。

心算手寫不以科技代勞

古董秤刻著公斤和斤兩種單位,富有歷史和藝術美感。(陳愛薇攝)

店裡用不上的東西都送人或收起,所以沒有流露太多歲月的痕跡。有一台刨椰絲的機器,靜靜地躺在店外一角,它在1980年代就已功成身退。

老闆說:「做這個生意很麻煩,要進椰子,後來也沒有什麼人要買這種現刨椰絲了。現在我偶爾還用它來把芋頭弄碎,自己吃的。」

採訪時一名女傭來買了零星幾件物品,老闆看了看心算一下以馬來語告訴女傭價錢,「錢櫃」就是系在他身上的腰包。老闆轉過頭瞄向一角說:「收銀機在那邊,沒有用了。我用頭腦算,寫在紙。」雜貨店也曾提供送貨服務,但一下單就要送貨,人手應付不來。

老闆有六個兄弟姐妹,只剩下他一個人守著店面,孩子也無意繼承,接下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除了老一輩,沒有人要做,時間長又不好賺。雜貨店要淘汰了啦!說好做是假的,要不是不必還租金,真的很難維持。現在也沒有什麼生意,下午1點過後就沒有人,3點還有一些工人來買飲料。」

沒有顧客時,老闆就坐在一張對著門口的椅子。聊著聊著,老闆想起收在桌子底下的古董秤,興致勃勃地起身,彎下腰把秤搬出來,拆開塑料袋給記者看。果然是一個保留完好、條線有藝術感的古董秤。秤面刻著公斤和斤兩種單位,老闆說他不會用,也不清楚它有多久歷史了。

組屋區的獨立雜貨店 一盤生意賺人情味

在這座擁擠的城市,孤零零地存在著的雜貨店,還有一類是在組屋區。它們沒有一整排店鋪的鄰居,獨自守在組屋底層和「底下」。

在組屋底層獨立單位的雜貨店,不少是印度同胞經營的「MaMa店」,也有一些是由華人經營。早期組屋區交通不發達,這類小型雜貨店很受附近居民歡迎。近年光顧的居民稀落,店內售賣的貨物也漸少,店主在炎炎午後難免要打瞌睡。

以方便貼心爭取顧客

寶發雜貨店常有鄰里街坊光顧,老闆娘卓甘葉忙裡偷閒看報紙。

聽聞大巴窯八巷第222座組屋有家經營得不錯的雜貨店,決定去看看。

記者走到該座組屋底層,四周空蕩蕩的,還在懷疑是否找錯地方?幸得幾名正在聊天的長者指路,原來藏身在一角,果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闆和老闆娘都姓卓,名猷義(49歲)和甘葉(47歲)。卓甘葉的父親早年在後港八道經營「永德興」雜貨店,她和先生都在店裡幫忙。兩人於1996年出來創業,從80多歲要退休的店主手中接過這個單位,取名「寶發」。

卓甘葉分享了一些早期雜貨店的經營情況。她說,在父親的年代,逢年過節有送汽水給熟客的習慣,特別是在開齋節時送給馬來同胞,農曆新年則會送柑給華人顧客。還有一本簿子記錄顧客的賒帳,顧客一通訂貨電話打來就會送貨上門。從前的操作方式如今大多已不再延續,不過一些行動不便或非常相熟的顧客,卓猷義還是會幫忙送貨。

雜貨店就像一個情感聯絡站,卓甘葉不時會跟路過的居民打招呼和聊幾句。人情味不僅是口頭上的噓寒問暖,還有實際的小小舉動。例如店內貼心提供許多散裝貨品,方便只需小量的顧客;雞蛋可以一個個挑選,買五個或十個。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8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