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道,日本兩大車企本田和日產已就合併事宜進行磋商,若合併成功,它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在某種程度上,日本車企合併也是為了抵禦全球車企的激烈競爭,尤其是針對中國主導的電動汽車市場,日本汽車業正在摩拳擦掌。

圖源:FACEBOOK
日產再現虧損本田銷量暴跌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全球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本田、日產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相較於中國等新興勢力較為滯後,它們主導的傳統燃油車銷量下滑,在全球主要市場的份額遭受巨大衝擊。
有數據統計,2024年1-11月,本田在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約74萬輛,去年同期約106.84萬輛,而日產在中國的銷量約62萬輛,去年同期約69.49萬輛,下跌幅度較為明顯。
與此同時,日本車企普遍面臨經營困境。其中,日產汽車2024年凈虧損93.4億日元,不得不在全球裁員9000人、削減20%的產能及高管減薪50%;本田2024財年上半年凈利潤4946億日元,同比下降19.7%,同樣面臨利潤下滑的風險。

圖源:FACEBOOK
由於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純電車型在全球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給本田、日產等傳統日系車企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促使二者考慮通過合併整合資源提升競爭力,共同應對來自中國新能源企業等的競爭。
去年,中國貢獻了全球電動汽車購買量的三分之二。全球道路上超過一半的電動汽車在中國,推動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根據電動汽車研究機構Rho Motion的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11月期間,全球已售出1520萬輛電動汽車,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其中有970萬輛電動汽車來自中國。
日本車企抱團企圖超越中國
那為什麼日本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很慢?首先,日本對油電混動車的熱愛。日本車企在混合動力汽車上押下了重注,其銷量將保持增長到2027年。其次,雖然其他國家將大量補貼電動汽車作為其綠色政策的一部分,但日本實現全電動化的激勵措施較少。研究表明,在脫碳努力方面,豐田、本田和日產在全球十大汽車公司中排名最低。
根據非營利組織氣候組織的一份報告,如果日本不轉向生產電動汽車,日本就有可能出現GDP下降的風險,因為汽車製造業占其出口近五分之一。如果汽車行業走向衰退,這可能導致大量失業出現。

圖源:Reuters
目前,日本汽車製造商正試圖重返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將他們的未來押在比中國鋰離子電池充電更快、使用壽命更長的固態電池上。今年3月,日產和本田已經開始研究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可行性,以降低成本並提高競爭力。
日產和本田隨後表示,他們將在2030年之前推出電動汽車,並共同開發自動駕駛軟體。該計劃還包括三菱汽車,日產是其最大股東,這三個品牌的年產量合計約為800萬輛。
如果合併繼續進行,本田將有機會找到一家擁有電動汽車和電池的製造商。而日產將獲得「更大合作夥伴的財務實力」,並能夠「以更便宜、更好的價格引入更好的車型」,這對雙方來說都是雙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