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室內冷得像冰窟,沒想到,空調開的這麼低這竟然是為了節能環保!
新加坡環是個受環境影響嚴重的國家,政府很注意走環保節能、城市可持續發展。
新加坡的城市長期規劃的體現在其宜居的生活環境中,政府希望在新加坡生活的居民有高質量的生活、有競爭力的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這三大規劃。

新加坡已強勢啟動 「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 2030」,目標明確,要在 2030 年達到碳達峰,2050 年前實現凈零碳排放。

重點措施包括實現能源轉型,鼓勵更綠色的交通方式,並減少建築和家庭的能耗等。
01 — 免費的清潔能源
新加坡自身資源匱乏,能源基本依賴進口,但他們在清潔能源發展上不遺餘力。
走在新加坡街頭,可以看到一些建築屋頂上,一片片閃亮亮的太陽能板。
新加坡地處赤道,陽光充沛,太陽能這種清潔能源為城市供應不少的電力。
政府也在規劃持續擴增太陽能板的安裝數量與使用範圍,未來,說不定太陽能會成為新加坡能源供應的主力軍。
此外,新加坡也在積極探尋其他低碳替代能源解決方案,如區域電網等,盡力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存度。
02 — 化腐朽為神奇
新加坡水資源短缺,因此十分重視廢水的回收和再利用。
新加坡有縱橫交錯的溝渠收集雨水和廢水,再憑藉先進技術,將廢水神奇轉化為潔凈的「新生水」。
那些原本骯髒的廢水,在新生水廠歷經奇妙變化後,再度用於工業、建築物冷卻系統,甚至部分可供居民飲用,的確令人欽佩。
這不僅減少了對新鮮水資源的依賴,還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另外,新加坡的海水淡化技術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個海水淡化廠仿若巨大 「凈水器」,將海水轉化為淡水,增添淡水供應,緩解水資源壓力。

03 — 變廢為寶
新加坡在垃圾處理方面自有一套獨特之法。
新加坡建有多個高效率的垃圾焚化廠,在焚燒效率、熱能回收等方面表現出色。
垃圾焚化產生的熱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轉化為電能,不但能滿足焚化廠自身所需電力,剩餘電力還可供應給新能源電網。
垃圾焚化廠還擁有先進的煙氣凈化技術,能夠嚴格控制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確保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
例如,採用高效的除塵、脫硫、脫硝設備,使排放的煙氣符合嚴格的環保標準。
垃圾在高溫焚化後,產生的固體垃圾體積和重量大大下降,垃圾填埋量就大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亦隨之降低。
04 — 公共運輸
新加坡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地鐵和公交線路四通八達,方便民眾出行,恰似一張緊密交織的大網,覆蓋整個城市。

新加坡已經在2018年之後實現汽車零增長,並計劃於2030年將尖峰時段公共運輸使用率提高至75%。
在新加坡,擁有私家車的成本非常高,一個可使用十年的擁車證大概需要花費四五十萬人民幣,汽車的進口稅率也非常高,加上油費、停車費、過路費。
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和經濟措施,令人們減少使用私家車,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氣排放。
此外,新加坡還積極推廣電動汽車,建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提供政策支持和補貼,鼓勵民眾購買和使用電動汽車。
05 — 生態小世界
新加坡政府推出 「綠色建築」 標誌計劃,對符合環保設計標準的建築進行評分和獎勵,推動建築業採用環保材料和節能技術,建設綠色建築。
從 2007 年 4 月起,新加坡要求所有新建造或進行大規模裝修工程的公共建築物必須獲得環保鑑定,促進了建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加坡,一棟棟綠色建築就像一個個小生態系統,採用節能冷氣系統、節能燈等節能設備與技術,降低能源消耗。
還有些綠色建築的外觀或許與普通建築沒什麼差異,但步入其中,你便會發現諸多節能環保的精妙細節。
比如,部分建築會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與採光,減少對空調和電燈的依賴。 還有一些建築屋頂布滿綠植,既美觀又能隔熱降溫。

06 — 自然城市
新加坡致力於打造 「大自然中的城市」,一個個公園、綠道、濕地猶如城市之綠寶石。
2021年,新加坡已有143公頃的高層綠化,93%的住宅10分鐘步行距離即可到達公園,每萬人公園面積達到8.3公頃。

漫步於這些綠色空間,仿佛置身於大自然之中。 這些綠色空間不僅增加了城市的植被覆蓋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能調節城市氣候,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07 — 最後的話
新加坡在節能環保上確實花了很大力氣。從能源到水資源,從垃圾處理到交通和建築,各個方面都能看到他們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新加坡在環保節能方面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在一些老舊建築的節能改造、個人消費習慣的引導等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但總體來說,新加坡在節能環保方面取得的成績還是相當顯著的,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和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