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別稱是獅城,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說起新加坡,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充滿熱帶風光的旅遊勝地、乾淨整潔的環境、「袖珍」的國土面積或者嚴厲的「鞭刑」。
這一片彈丸之地,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濟飛速發展,從抗爭獨立百廢待興的小國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這經濟繁榮的背後卻充滿爭議。

從艱難獨立到亞洲小龍
新加坡充滿怡人熱帶風光,有一首讚美其秀美景色的小詩這樣寫道:「海碧天藍滿樹花,清幽靜雅聖淘沙。風和沙白遊人醉,縱是淵明亦忘家。」
這個國土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的小國(作為對比,我國面積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面積也超3萬平方公里)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彼時中國人稱之為「蒲羅中」,意思是「半島末端的島嶼」。

現代意義上的新加坡的建立與英國殖民密切相關。在英國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期間,出於貿易考量,新加坡被設定為英國在東南亞的一個區域性港口。在1819年到1942年間,新加坡成為了英國殖民地,隨後被日本人占領。

1945年,日本戰敗後,英軍捲土重來,奪回了對新加坡的統治。在這期間,新加坡人一直是被壓迫和剝削的對象,逐漸萌生了追求獨立自主的意識並開始了反抗。
1963年,新加坡正式擺脫英國殖民,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但由於政治、民族、經濟利益等各方面的複雜原因,新馬合併得並不融洽,雙方持續爆發衝突。最終,在各方力量權衡影響和新加坡人的努力爭取之下。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然而,新加坡國土面積極其狹小,人口數量不多,境內缺乏有價值的自然資源,甚至連淡水都需要依賴進口。

剛剛獨立的新加坡面臨著經濟落後、內需不足、失業率高、治安混亂等一系列問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正是在這一窮二白的窘境中,以個人獨到的政治眼光對新加坡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國際定位中,積極向國際接軌、向當時先進的西方靠攏,在民族方面,促進華、馬、印三族和諧共融;在治安管理方面,採取嚴厲的治安手段(從其特色「鞭刑」可以體味一二)震懾國內的犯罪分子;在經濟發展方面,充分發揮新加坡控扼馬六甲海峽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引進外資,大力發展物流、航運、金融和服務等行業。

在李光耀的帶領之下,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間一躍成為一條在國際上閃閃發亮的「亞洲小龍」,經濟空前繁榮。

難善其身只能「引狼入室」
細看新加坡經濟的飛速發展史,很容易便能發現其離不開美國的幫助與扶持,而美國的支持是以新加坡出讓一部分主權為代價的,其中包括允許美國在新加坡領土內建設軍事基地並進行長期的軍事駐紮。可以說,新加坡的經濟繁榮是通過將美軍「請」進來作為推動力的。
新加坡選擇以「引狼入室」作為代價發展經濟是有原因的。除去上文提到的新加坡內部發展條件惡劣這一情況之外,新加坡還面臨著「懷璧其罪」的巨大外部風險:作為一個面積小人口少的小國,卻占據了馬六甲海峽這一國際航道的咽喉要位,是典型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獨立之初,各方勢力虎視眈眈想將其吞併,其中就包括了南亞最大國家印度,新加坡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國際政治局勢遠比現在緊張和動盪的20世紀下旬,新生的新加坡根本無法做到獨善其身,只能選擇放棄部分軍事主權來尋求大國的庇護,從而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這就是新加坡甘願放棄部分國家主權,將美軍這隻狼「請」進自家的核心原因。

新加坡將美軍「請」進來的同時,也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釋放出了強烈的友好信號。在此之後,英美等西方多國迅速對其進行包括經濟援助、技術支持、市場開放等等多種手段的經濟支持。隨著外部環境的利好大批外資的湧入,新加坡的工業化建設得到飛速發展。

新加坡在親西方的國際戰略早期便嘗到了巨大的甜頭,在隨後冷戰結束而美國逐漸掌握世界霸權之後,則擁有了更強大的將親美親西方政策貫徹到底的動力。
和日本一樣,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新加坡一直都十分主動且樂意地「請」美軍「保護本國安全」,花費大量金錢支付美軍在其境內進行的軍事行動所產生的開銷,並且以高價不斷向美國購買「先進的」國防武器裝備。

除了在軍事政治方面靠攏外,新加坡在文化上也向西方積極展示「誠意」,為了徹底貫徹親西方政策,李光耀長期有意壓制新加坡華人的民族意識,一度禁止華語學校開辦,甚至關閉南洋大學,以至於在今天的新加坡國內,占據主流文化話語權最多的其實馬來民族人群。

當然,美國也樂見其成,對新加坡這個占據關鍵戰略地理位置的「亞洲盟友」多有照拂,推動新加坡的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等多行業走向高度發達。
總之,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新加坡從上到下都以超乎想像的巨大力度執行親美國等西方國家等戰略政策,而這些西方國家也給到了其巨額回饋,促使其實現了作為一個地緣小國的完美逆襲。

親美反中實為忠於利益,殊不知「請神容易送神難」
在中國日漸崛起的今天,回顧新加坡的發展史,我們很難不對其大力親美親西方的這一堅決方針表示側目。即使代入到新加坡的角色中,也不免感到一股「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如芒在背的恐慌感。那麼新加坡在過去為什麼要走上「親美反中」這條充滿爭議的道路呢?
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繞不開李光耀這個迄今為止對新加坡影響最為深遠的人。拋開立場來看,李光耀是一個極其成功的政治家。他是華裔,但他從心底里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新加坡人,新加坡的國家利益對他來說才是第一位的。

1967年,全國廣播公司對其進行採訪,當回答記者問他作為一個中國人如何看待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這一問題時,他首先就十分強硬地表明自己是華裔新加坡人,而不是中國人。

搞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新加坡只是親美,而不是反中,而親美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親美可以為新加坡帶來可觀的利益。更準確來說,李光耀只是一個徹底的生意人,他領導下的新加坡既不親美也不親中,只忠於自身的利益。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新加坡「反中」,是基於自身民族的強烈認同感,難以接受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新加坡華人在過去幾十年選擇了「親美」這一發展道路,並在數次中美利益爭奪中站在了美國一方。

但是,如果拋開所有立場代入到李光耀的角色,作為一個純粹的生意人,在冷戰格局的世界形勢下,為了不讓新加坡這個歸屬大英國協的小國成為大國博弈的炮灰,謀求自身最大的發展利益,在周圍一圈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的環繞之下,選擇投靠美國是必然之舉。

新加坡的國家體量太小,戰略意義又太重要,在走向親美道路後,無論李光耀本人有沒有民族認同感,新加坡華人在那個時候都不能傾向中國。而偏偏華人群體天然就有很強的家國向心力和民族認同感,同時又比較政治冷感對政治形勢缺乏足夠了解。
在當時草木皆兵的緊張國際形勢下,這可能會給新加坡帶來滅頂之災,這也是在以前李光耀極力打壓新加坡華人民族意識,通過在國內廢除漢語推行英語、關閉華語大學、禁止華語學校開辦等多種手段壓制親中思潮的重要原因。

可以這麼說,李光耀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成功政治家,也是一個完全忠於利益的商人,與我們一般意義中的富有家國情懷、仁義道德、高尚情操的偉人相去甚遠。經過他長期治理的新加坡,以彈丸小國的身份在東南亞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至今可以對全球的經濟貿易產生一定的影響。
現在的新加坡,依然承繼了大量他曾經制定的大政方針,以親美政策換取國家發展利益,同時也完美繼承了李光耀的「生意人」特質,哪國給的好處足夠多就與哪國合作,並且做事留一線,從未與哪國撕破臉皮。

新加坡將自身的區位優勢發揮到最大,放棄部分主權將美軍「請」進家門長住,通過在政治棋盤上的一次次絕妙「走位」,將自身利益最大化,把國家推向繁榮,同時也將美國引進了亞洲的咽喉要位馬六甲,讓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長期直面在戰略、軍事上來自美國的威脅。

然而,生意人的好處就在於在商言商,新加坡為了自身利益一直儘量避免在親美的同時真正地得罪中國。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深諳生意之道的新加坡,與作為馬六甲第一大使用國的中國維持了相對和諧的關係。我們可以好奇並期待的是,在將來中國真正崛起的未來會不會形成一個「親中反美」的繁榮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