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看照片,蟻粉猜得出這是哪些行業嗎?(紅螞蟻製圖)
作者 王震宇
所謂「行行出狀元」,不論從事什麼職業都值得自豪,但時代不一樣了,如今的「狀元」很多元,不局限於傳統認知中大眾熟悉的那幾種工作。
在中國就有不少趣味十足的職業,像是有業者提供租借伴娘的服務,在即將出嫁新娘的大喜之日扮演閨蜜角色。
紅螞蟻之前也曾介紹過,新加坡樟宜機場聘有專業的「趕鳥人」,專門驅走各種飛禽類,讓飛機起飛和降落時不受影響。
在新加坡,一些工作聞所未聞,單看頭銜就能讓人出現滿頭問號,不禁想更深入了解一探究竟。
紅螞蟻整理出五個本地的奇葩職業,你聽過幾個?
① 幫老樹「延續香火」的樹藝師

公園局樹藝師設置攝像頭,以捕捉老樹周圍的野生動態。(海峽時報)
樹藝師(Arborists),也被稱作為「樹醫生」,一般負責定期檢查樹木,移除已乾枯或腐爛的樹枝和樹葉等。
國家公園局有一個樹藝師小團隊,他們的職責除了照顧本地瀕危樹種,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

樹藝師必須有爬樹本領,能夠在不傷害樹木的前提下在樹林間穿梭自如。(海峽時報)
為了「使命必達」,這些樹藝師必須具有爬樹的技能。有樹藝師透露,需通過為期四天的培訓課程才能領取專業爬樹執照。
負責照料本地獨有樹種絨毛油楠(Sindora velutina)的樹藝師,職責包括攀爬至老樹頂部,以及在樹上設置攝像頭,樹蔭下也會放置幾個。

樹藝師設置攝像頭「陷阱」,捕捉老樹周圍的野生動態。(海峽時報)
在新加坡,這個品種的老樹僅剩八棵,而只有一棵具有「傳宗接代」的能力。
因此,放置攝像頭能讓樹藝師了解樹周圍的野生動態,如是否有動物幫忙傳播種子。
設下「攝像陷阱」約兩個月後,樹藝師會回返取走電子器材,檢查及分析所拍攝到的內容。
除此之外,樹藝師也會在樹木附近尋找種子,帶回植物園的植物資源中心種植,待種子萌芽後,再回到樹林種植,盼能延續這個罕見樹種。

(海峽時報)

種子被放在泥土自然生長,但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年才發芽。(海峽時報)
這些樹藝師不單只是為樹木「保養」,原來讓老樹能「延續香火」也是他們的重責。
② 確保遊戲品質的電玩測試家
愛玩電子遊戲的青少年,不怕沒有出路。
在國際賽事中,電子競技已被列為其中一個項目;更有新加坡企業家把興趣當飯吃,從小就愛玩電玩,如今已成為億萬富翁。
如果上招聘網搜尋關鍵詞,就會發現一些新加坡公司正在招聘電玩測試家(video game tester)。

(海峽時報)
各個公司對「玩家」的要求不盡相同,有些開放給在籍學生應聘,付的是以每工時計算的10多新元;有些則是全職性質,薪資約為2500新元至4000新元不等。
更深入的工作範圍還包括,要求員工分析市面上的各類電玩,緊跟電玩軟體及硬體的最新趨勢等。
網上資料估計,若電玩測試家有超過八年經驗,年薪可高達7萬8000新元。
③ 用嗅覺和味蕾炮製魔法的調味師
除了調香師,新加坡也有負責改良食品口味的調味師(Flavourist)。
本地有食評家曾說,若以一句話概括:
調味師就像是廚師,把各種食材拼湊在一塊兒,從中製造出獨特的口味,期盼食用成品的人們能樂在其中。

調味師像是廚師,也猶如魔法師,利用嗅覺和味覺調配出各種獨特味道。(取自Sethlui.com)
也有一些人把調味師稱為調味化學家,因為他們須善用味覺和嗅覺,把各種精油、香精和從食物中提煉的精華混合搭配出不同的口味。這些味道會用於食物、飲料、藥物、營養補充劑等。
因此,調味師猶如本地食品製造業的幕後功臣。
調味師還有另一個貼切的暱稱——調味魔法師,他們所調配出的各種味道,會裝在小型的瓶瓶罐罐里。
④ 為寵物針灸治療的中獸醫師

(網際網路)
在新加坡,到中醫診所求診相當普遍,在疫情期間也十分受歡迎。
不說你不知,若在家中飼養貓貓狗狗,它們也能接受中醫治療喔!
這種稱為中獸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簡稱TCVM)的服務,近年在世界多地興起。越來越多飼主在網上或向獸醫診所諮詢相關服務。
快樂山獸醫集團高級獸醫Audrey Loi接受《婦女周刊》訪問時曾透露,中獸醫學治療的病症包括關節炎、心臟、腎臟、肝臟等疾病、癌症及睡眠障礙等。
「針對疼痛管理,中獸醫學治療也相當有效,尤其對於年紀較大、或那些不適合長期口服藥物的寵物。若西藥功效不大,中獸醫師的治療或許能成為另一種選擇。」

中獸醫為寵物狗把脈針灸。(聯合早報)
國家公園局屬下動物與獸醫事務組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也指出,本地獸醫只要擁有合格運營執照,就能為動物提供中醫治療;獸醫也須遵守獸醫行為標準和行業道德規範。
中獸醫能為寵物把脈,並透過針灸、食補或中藥來治療疾病。但推拿在新加坡中獸醫所提供的服務中並不普及。
⑤ 把「高空」當第二個家的天秤操作員

一名起重機操作員在機艙內休息。(海峽時報)
天秤操作員,也稱為起重機操作員,此工作本身其實不算太奇葩,畢竟在新加坡只要路過工地時抬頭仰望,應該不難發現他們的蹤影。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這些操作員不論日曬雨淋都得工作,而且在「機艙」內單獨行事,工作空間與平地又有很長一段距離,如果得吃飯或上廁所,該怎麼辦?
一名自稱「Dede」的天秤操作員自去年9月起,就開始在個人Tiktok帳號上定期上載自錄視頻,為公眾揭露這份工作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名操作員工作近10年,每天上班就得處在40層樓高的起重機操作室里,一待就是12至14個小時,每次上下樓來回就得花個20分鐘,並不方便。
為了能飽餐一頓,他索性攜帶食材和電子鍋上崗,在高空中直接烹煮午餐,享用美食時還有周圍的風景映入眼帘,別有一番風味。
最多人詢問他的是「人有三急如何應對」?
他也通過分享一個視頻給出十分奇葩的答案:帶個瓶子或以塑料袋包裹著的籃子「就地解決」。
長時間待在同一個空間,要大小便也很不方便,旁人眼裡的麻煩,Dede卻自得其樂。
他告訴《海峽時報》:
「機艙宛如我第二個家。我確保自己在一個舒適、快樂且安全的工作環境里。我還鋪了一個地毯,也有收音機、迷你電子鍋,以及其他物品,讓我感覺很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