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2022年12月23日,人們在新加坡烏節路一家商場內購物
對於「漲聲一片」的局面,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說,通貨膨脹不易解決,這個現象不只是在新加坡發生,也是全世介面對的難題。
文/《環球》雜誌記者 蔡蜀亞(發自新加坡)
編輯/胡艷芬
2022年底,新加坡評選出的年度漢字為「漲」,與馬來西亞的年度漢字評選結果不謀而合。由此可見,物價高漲並非是一地獨有現象,大家都因「漲」而感受到生活方方面面受到的巨大衝擊。
2022年,新冠疫情的陰霾依然沒有散去,全球供應鏈繼續受到衝擊,海陸空運費居高不下;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和持續,讓能源、糧食等價格不斷飆升;美元任性加息等諸多因素,連帶各種物價持續走高,影響波及各個行業,億萬民眾。
《環球》雜誌記者深切體會到物價飛漲的威力,大多數國家的房地產價格在萬物瘋漲的背景下都會往下調整,但新加坡的房價卻不降反升,一些價格不菲的新樓盤不到一個月就賣光。房租更是連續兩年每月增加,租約更新時,租金上漲30%都屬正常現象。對比4年前的物價,現在超市的食品價格也實現了翻番;打計程車,以前一般20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以內就可以到達大部分地區,現在一次花費四五十新元也不新鮮了……
對於「漲聲一片」的局面,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說,通貨膨脹不易解決,這個現象不只是在新加坡發生,也是全世介面對的難題。他講解了引發通貨膨脹的多重因素:包括銀行之前維持低利率和各國政府為應對新冠疫情推出的刺激經濟的政策,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供應鏈和烏克蘭危機帶來能源危機等,都導致了物價飆升。
他表示,新加坡政府為此除了調控本地貨幣政策,推出定心與援助配套、現金補助等多項措施,同時推動企業轉型和促進員工生產率提高,協助新加坡人取得實質的工資增長,以紓緩通脹壓力。
新加坡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說,「各地央行對通貨膨脹的情況判斷錯誤,以致全球要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不斷提高利率和收緊貨幣政策,將導致經濟進一步放緩;目前的挑戰,是要提高投資水平。
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則就「漲」的主因之一——新冠疫情表示:「新冠疫情自2019年肆虐至今已3年有餘,間中病毒數度變種,疫情一再蔓延。世界各國的防疫措施不斷根據局勢發展調整;從封國封城到局部放寬,再到嘗試與病毒共存,間中犧牲了無數生命,全球經濟也進入前所未有的混亂局面。面對這場慘烈的疫情,除了健康的威脅,更是嚴峻的經濟困境。」
文章認為,不能白白浪費這場疫情,因為代價實在太大了。「我們已經不能再回到從前,企業數碼轉型、教育靈活變通、醫藥研發的節奏、信息溝通的精確與效率、外交合作關係的維護,這一切都必須藉助疫情的經驗繼續前進。」
來源:2023年1月2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