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的病例激增,對本地民眾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其實從去年疫情爆發開始,就已經造成了一些短期和長期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減少外出
本地一項調查發現,民眾在冠病暴發初期,即2020年初的時候,在政府收緊防疫措施之前,已自發地減少外出,降低染病風險。 有意思的是,這一切是通過本地家庭用電量數據分析得出的,用電量可以反映出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用電量越多,說明他們外出時間越少。

根據這份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報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收集了一萬多個來自各階層、不同住房類型的本地家庭在去年1月到5月間的用電量數據,再通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得出並解釋冠病數據和天氣參數,對這期間晚上8點到11點家庭用電量的影響。
數據顯示,在去年實施阻斷措施之前,天氣和單日新增病例導致峰值用電量的變化分別為3.2%和93%。阻斷措施期間,這個比率分別為29.6%和3.3%。
根據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天氣和單日新增病例都會影響家庭用電量,但單日新增病例造成93%的變化,而天氣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

這也意味著儘管政府還未限制民眾出行,但民眾因為新增病例不斷上升,在晚間更多地待在家裡,減少外出。
研究團隊認為,這顯示政府在向社區宣導關於疫情的嚴重性以及必須改變生活習慣適應新常態方面,達到一定的成效。
研究結果將有助政府在未來制定這類強制政策。
本地游增加
疫情期間無法出國遊玩,民眾於是將目光轉向本地的自然風光。
探索海岸的潮間帶,近距離去認識海洋生物成為潮流。提供潮間帶導覽服務的業者表示,參與者人數同疫情前相比增長了三倍。

一般這類觀光團會在清晨5點左右出發,沿著沙灘行走,趁潮水退去時觀賞海洋小生物。
兩小時的導覽活動,成年人每位收費80新元,通常會在黃昏或黎明時開始,導覽員一天最多帶領五組人,每個月最多有八天的導覽活動。
同疫情前相比起來,需求增加了近六成,遊客有一半是本地人,另一半是外籍人士。
不過探索潮間帶存有一定的風險,包括瞬間潮漲導致溺水,迷路和踩到危險生物等。因此專家不建議人們獨自前往,跟團走是比較安全的方式。

周末遊樂場冷清
疫情前和爆發初期,許多家長原本會趁著周末帶孩子出外玩樂,但近期社區病例攀升,大部分選擇讓孩子留在家中。
受訪室內遊樂場指出,這一周的營業額下跌至少六成。
一家兒童室內遊樂場這個星期的營業額下跌了六到七成,一般來說周末一般可接待30名左右的孩童和家長,但最近的周末人流量特別少,只有10個人左右,星期一到五更慘澹。因此業者因此調整了他們的營業時間,到了周末才照常營業。

而在現有防疫措施下,12歲以下孩童的實體體育課程暫停。有兒童體育學院選擇在實體課暫停的這兩周,為孩童提供免費線上課程。還免費開放給不是學院的學生,也比以往舉辦的網絡體育課更受歡迎。
小企業運營面臨困難
最新的《美國運通商業復甦研究報告》指出,受2019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將近六成的本地受訪企業為營運而掙扎求存,超過四成企業曾在2021年1到8月之間考慮結業。
美國運通對300家來自本地餐飲、科技和零售領域的企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同2019年相比,超過六成企業今年的營業收入較高,其中鄰里企業的銷售表現也較好,但由於冠病疫情反反覆復,復甦之路仍是崎嶇不平的。

調查也顯示,超過七成企業表示,會優先考慮日常業務,而不是長遠計劃。將近六成企業認為,業務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冠病疫情的影響中全面復甦。不過,如果到了今年年底,銷售還無法全面恢復的話,超過四成表示,將無法繼續運營多六個月。
這一情況其實相對來說比較糟糕。 受訪企業指出,新一波冠病疫情、缺少旅客和情況的不斷變化,是他們今年面對的三大營運挑戰。
調查也指出,為了能夠在新常態下繼續營運,企業可能會作出改變,而電子商務、以數碼方式同客戶聯繫,以及設立外賣服務,成為他們適應新商業環境的首三個考量。

相關部門也鼓勵民眾支持本地企業,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疫情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未來會有何種影響顯現還是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