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個極度缺乏自然資源的島國,7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養活560多萬居民,靠的就是精打細算,將有限資源用在最能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方面。這種做法,或許在有些人認為太過計較,但它卻事關新加坡的生存和永續發展。
以這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為例,新加坡較早被波及,從1月23日出現首個確診病例之後,除了2月2、3號沒有之外,每天的確診病例都在1~6起不等,到2月5日已有確診病例28起,形勢不可謂不嚴峻。
雖有防疫專家提醒,口罩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利器」,但從1月31日起,新加坡主流媒體《聯合早報》每天都在頭版的醒目位置提醒國民:如果您沒有生病,請不要戴口罩。
01

這是新加坡在和專家「唱對台戲」嗎?
不見得
任何國家的資源儲備,都有一個閾值,太少恐會不夠用,引起民眾恐慌,囤積太多則是浪費國家財力,這個閾值的設定,很考驗當政者。例如新加坡,一方面抗風險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生活資源都需要用真金白銀從國外進口,對閾值的把控自然更不敢掉以輕心。
以口罩為例,作為傳統的醫療資源,相信它的儲備量必是足夠的,可當疫情全面爆發,令其一夕之間升格成戰略資源,想必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說自己的儲備夠充足。小國當自強, 資源不夠就更得精打細算過日子。
02

常存憂患意識的新加坡一向懂得居安思危。這是一則12年前的舊聞----2008年4月,鑒於消費者擔心大米供應吃緊和米價上漲,新加坡將允許大米進口商們提高進口量。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從那以後新加坡就出台了一條規定:大米進口商每出貨1公斤大米,需要囤2公斤,以保證市場供應量的充足。這無疑是給民眾派了一顆大大的定心丸,從那以後,雖然有過因新加坡的主要大米進口國越南和泰國的糧食減產導致米價上漲的風聲,基本沒對新加坡正常社會秩序造成什麼干擾。為滿足民眾需求,就這樣被落實到了實處。
獅城曾發生過口罩恐慌2013年06月
央視網消息:復工後辦公室怎麼做好防控措施?專家表示,因辦公場所人員較多,建議員工佩戴口罩。辦公場所的工作人員應儘量減少集體面對面討論,減少集中聚餐。辦公場所的電梯按鈕、門把手、手動水龍頭等應重點消毒。(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各地衛生健康委官網)


(圖片來源《聯合晚報》)
只是今年的口罩需求,不同於12年前的大米和7年前的口罩需求。
越南泰國的大米減產只是區域現象,新加坡向來有全球採購的做法,就算從鄰國進口的大米減量,還可以通過另闢渠道從其它國家購買。至於引發口罩危機的煙霾,也是印尼燒芭引發的區域現象。
_ _ _ _
不同於之前區域現象引發的問題,現在的新加坡只能自力更生,優先保證將有限的口罩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卻也不忘安撫民心,在持續教導民眾養成勤洗手、儘量避免用手觸碰眼口鼻的衛生習慣之餘,從1月31日宣布全島分發520萬個口罩,每個家庭可免費領取4個,到緊急動員武裝部隊士兵「連續作戰」分裝口罩,再火速送到全島各地,最早一批民眾已在2月1號下午2點領到口罩。
_ _ _ _
03
曾經發生的這些事件,都讓新加坡政府吸取了經驗教訓,為今後的每一次決策提供了更為寶貴的借鑑意義。

在官網上輸入自家郵政編碼,就能獲知區域口罩分發詳情。
正如新加坡應對疫情的跨部門工作小組聯合領導,衛生部長顏金勇所呼籲的那樣,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和身體抵抗力較差的年老及體弱者,比其他人更需要口罩。相信大家同心協力,也能做到當局所承諾的那樣:每戶需要口罩的家庭,都能獲得口罩。
的確,全島大規模分發口罩以來,有人自願不領口罩,希望讓稀缺資源能夠更合理被運用。

困難時期資源有限,如果全民一心精打細算,從自己做起恰當使用每一個口罩,就是我們對遏制疫情最實在的貢獻了。
當然也要提醒大家多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有發燒咳嗽流鼻涕,抑或生病未愈,請記得戴口罩。
之前新加坡遭遇種種挑戰
都能對症下藥解決
呼籲大家關注官方消息
切勿傳播未得證實的信息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