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屬於過度肥胖(obese)。
世衛是根據來自超過190個國家的2.2億人的資料,得出這個驚人的數字。發言人說,雖然一些較富有國家的過胖率已趨於穩定,但在其他地方正迅速增長。
「過往,我們一直以為過胖是富人的問題。其實它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
報告指出,1990年至2022年間,全球成年人的過胖率增加超過一倍。與此同時,年齡介於5歲至19歲的孩童和青少年過胖率則增加超過四倍,世衛研究團隊對這個現象尤為關注。
新加坡衛生部也發現,新加坡的過胖人口持續上升,尤其是孩童和青少年。

2021年,16%未滿18歲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先修班(pre-university)學生體重超標。(新明日報示範照)
新加坡年紀未滿18歲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先修班(pre-university)學生中,2017年有13%體重超標,到了2021年進一步增至16%。
過度肥胖患者患上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會隨之增加,所謂病從口入,除了多運動改善生活作息,改變飲食習慣也有助於減重。
坊間也開始出現多種飲食計劃(diet plans),而且這些「減肥療法」據說還非常有效。然而,一個人若展開這類飲食計劃得做出很大的犧牲,許多平時愛吃的食物都必須從盤中消失。
也有專家警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嘗試,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會弄巧反拙,對健康構成危害。
間接性斷食間接鼓勵「暴飲暴食」?
最廣為流傳的飲食計劃之一,應是間接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嚴格來說,間接性斷食不是一種飲食習慣,因為它不限制任何食物或食物種類,而是一種飲食模式,即什麼時候應該吃東西、什麼時候不應該吃。
其中一種間接性斷食方法被稱為5 : 2模式,即五天正常飲食後,下來兩天必須控制所攝入的卡路里,一般上一天內不能超過400至600卡路里。

一些人誤以為,「168」間接性斷食法指的是八小時能大吃大喝,隨著飢餓感不斷浮現後,間接讓人過度進食或暴飲暴食。圖為小販中心熟食攤位的人龍。(海峽時報)
另一種較受歡迎的斷食法是「168」,也就是每天只能進食八小時,其餘16小時需要斷食。
有專家認為,理論上來說,間接性斷食會自動減少卡路里攝取量,因而使血糖、血壓和膽固醇水平也都獲得改善。
猶如「168」間接性斷食也相對容易遵循,不必一直想著哪些東西得忌口,因此一些人能從中獲益,持續一段日子後就看到減重的效果。
不過,有些人不習慣長時間不吃東西,畢竟一日三餐的進食量得擠在短短八小時內。
一些人剛開始嘗試時可能會感到飢餓及疲憊,甚至患上失眠、煩躁、頭痛、胃病等副作用。攝取的熱量出現劇烈波動,也會降低一個人的新陳代謝。
也有人誤以為,在「168」中所指的八小時內可以大吃大喝,隨著飢餓感不斷浮現後,可能間接讓人過度進食或暴飲暴食,最終達到反效果——初期瘦下來後,之後體重又回彈。

專家指出,正在嘗試懷孕或有身孕,以及在喂母乳的女性,不應嘗試間接性禁食。(海峽時報)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張鳳芳博士建議,那些面對生育問題、正在嘗試懷孕或有身孕,以及在喂母乳的女性,不應嘗試間接性斷。有健康狀況或正在服藥者,想嘗試前應先諮詢醫生。
不碰碳水化合物有好有壞
蟻粉應該聽過身邊很多人說,假如要減肥應該少吃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除了亞洲人最愛的米飯,麵包以及馬鈴薯和芋頭等含有高澱粉的蔬菜也一律敬而遠之。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吸收營養的三大來源之一。吃進身體後就會被轉化為用於日常活動和基本功能的能量。
試想如果每日三餐少了碳水化合物,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目前有兩種減重飲食法就鼓勵低碳飲食,分別是「生酮飲食」(簡稱keto diet)和原始人飲食(簡稱paleo diet)。
生酮飲食指的是,大量減少攝入碳水化合物,以較多的脂肪和適量蛋白質取而代之。這樣一來,人體會進入一種稱為酮症(ketosis)的代謝狀態,有效地燃燒體內囤積的脂肪來獲取能量。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吸收營養的三大來源之一,送入口中後體內會把它轉為用於日常活動和基本功能的能量。(海峽時報)
然而,一些人自行嘗試生酮飲食後,反而導致身體亮起紅燈。
張鳳芳博士說,其中一個較常見的副作用是酮流感(Keto Flu),使人出現一系列暫時性的症狀,如頭疼、疲累、作嘔、腦霧、腸胃不適等。
她補充說:
「如果一個人進行嚴格的生酮飲食法,或許會出現其他嚴重健康狀況,如肝臟炎症和血液參數水平紊亂等。」
原始人飲食則鼓吹只吃原型食物,像是蔬菜、水果、瘦肉、魚類等,而不碰穀物、豆類、乳製品等農產品。
張博士表示,儘管乍聽之下很健康,但原始人飲食法的一大隱憂,正是對穀物、豆類、乳製品等忌口,因為這些食物正是纖維、維生素和鈣質的重要來源。
飲食計劃若難遵守或影響心理健康
張博士也提到,開啟飲食計劃不僅與外在形象和體重有關,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而問題就出在很多人都無法長時間遵守這類飲食法。
「很多人發現,他們既要工作,又有家庭和社會上的職責和負擔,要緊跟一種飲食療法確實有挑戰。」
「某些飲食計劃設下的限制,會使人感到急躁和情緒波動,影響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會有影響。」
她指出,這些飲食計劃尤其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他們躍躍欲試,部分原因是受到明星或網紅的影響,認為自己也能做得到。
不過,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這類飲食法的相關資訊,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構成危險。

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減重飲食計劃的相關資訊,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構成危險。(海峽時報示範照)
「這些飲食法也會把自我形象和強迫性飲食的觀念,強加在年輕人身上,讓他們出現飲食失調。」
張博士因此建議,待更多正面的數據出爐前,孩童和青少年應遠離這些瘦身方法。因為他們還在發育期,成長中所需攝取的營養,遠比減少卡路里和碳水化合物更為重要。
總之,飲食計劃即便能為人們帶來所預期的效果,成功瘦身和減重,但應適可而止,否則像上述提到的例子一樣,「瘦不了」反而還反彈變得更胖、身體開始出狀況,就大事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