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海峽時報》: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精通英語有代價
新加坡《海峽時報》10月31日文章,原題: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精通英語有代價新加坡人對自己的雙語能力感到自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學校就教我們英語和母語——華裔學普通話,馬來裔學馬來語,印度裔學泰米爾語。除了母語課,新加坡學校的主要教學語言是英語。在一個英語如此通用的世界裡,這給了新加坡人競爭優勢,說英語也有助於我們多種族社會的融合。但我們多年來為這一政策付出了代價:新加坡人在英語變得更加熟練的同時,正在失去對母語的掌握。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分別於2013年和2018年進行的兩項關於種族、宗教和語言的調查發現,新加坡人雖然英語熟練程度有所提高,但所有族裔對母語的熟練程度都在下降。這些變化可能是雙語政策最初實施時的結果,包括關閉新加坡本土語言學校。更重要的是,受過英語教育的人發現他們在畢業後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換句話說,人們心中有一種「英語溢價」,這種溢價產生了長期影響,即使到現在也能感受到。教育政策的變化進一步鞏固了這種對英語日益增長的偏好。
雖然英語繼續作為學校第一教學語言,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反饋說原版教科書和課程對一些學生來說太難,因此引入了普通話、馬來語和泰米爾語更簡單的「B」級教學大綱。有些學生可能無法應付,因為他 們家裡說的語言與被指定學習的母語不完全一致。但同樣真實的是:即使沒有這些問題的新加坡人,也似乎對他們的傳統語言越來越不熟練。許多新加坡人也許能用母語進行基本的日常對話,但無法進行更複雜的交流,並且這一趨勢正在加速,與2013年相比,2018年表示自己能熟練運用母語的受訪者比例更低了。
母語能力的下降也表明,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識正在淡化。語言是文化和遺產的重要寶庫,短語和術語的表達方式反映了對世界的特定文化理解,也成為一種與傳統建立情感聯繫的方式。如果我們只保留基本的會話能力,或者依靠英語翻譯來理解這些語言,就會失去這些情感與理解能力。
我們並不是要削弱或貶低新加坡人學習英語所帶來的優勢,從實際情況看,新加坡人的英語技能幫助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說英語的新加坡人在就業市場上似乎比其他國家的同齡人更有優勢,也使這個國家對來自英語國家的外國人具有吸引力。對於新加坡多種族人口來說,英語是一種通用語言,也被視為「中立語言」,它把不同種族的新加坡人聚集在一起。但問題是,這是否必須以犧牲母語為代價。
值得慶幸的是,新加坡正在採取措施遏制這一趨勢。新加坡教育部長在「2023 母語語言研討會」上宣布推出新的母語語言課程,兒童語言強化班似乎也越來越受歡迎。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努力堅持母語,而不僅僅是出於實用的原因,因為母語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故鄉。
(作者張家綺,任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