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處體量大得多的鄰國中間,其最重要的外交關係自然是同屬大英國協、有陸路連接及供水、供菜的馬來西亞,其次是印度尼西亞。套用儲安平的句式,和中美歐關係的晴雨僅影響到多和少,和馬來西亞、印尼處得好壞卻是有和無的問題。

(2006年的李光耀和蘇哈托)
前駐印尼大使拉曼(P.S. Raman)的」Serving Singapore」和李炯才的採訪、前外交部長拉惹勒南(Rajaratnam)回憶錄、曾長期在外交部服務的前總統納丹(Nathan)的《萬想不到的征程》、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的《凝思集》都描述了建國初期馬印對抗(konfrontasi),以及多位政壇元老堅持原則而又靈活處理和印尼之間棘手紛爭的故事。
尤其是李光耀努力建立起和蘇哈托之間的私人關係,使新加坡得以在長久和平的環境中求存發展。

(1982年蘇哈托訪問新加坡飛禽公園)
蘇卡諾的大印尼夢
1950年代末,印尼總統蘇卡諾(Sukarno)為反對「新殖民主義」並「粉碎馬來西亞」,重新主張大印尼,即原滿者伯夷屬地。
滿者伯夷(Majapahit)是東爪哇的一個印度教王國(1293-1500),曾統治馬來半島南部及婆羅洲(現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各國)、蘇門答臘和巴厘島。不過滿者伯夷的遺蹟不多。
1962年,由印尼政府支持的志願特工襲擊汶萊,被英軍制服。1964年,印尼武裝部隊正式參與對抗,派特工潛入新加坡、婆羅洲,傘兵空降柔佛,不宣而戰。作為馬來西亞聯邦的成員,新加坡武裝部隊在新、馬等地和印尼特工多次交火。

(1964年新加坡展示繳獲的印尼武器)
1966年,蘇哈托(Suharto) 在印尼掌握實權,重新加入聯合國,接受馬來西亞,結束馬印對抗。
絞死造成傷亡的印尼士兵
1965年3月10日,印尼士兵奧士曼(Usman, 也拼成Osman)和哈侖(Harun)在烏節路的麥唐納大廈(MacDonald House)放置計時炸彈,造成3死33傷。

(麥唐納大廈)
1963年到1966年間,新加坡受到約40起恐怖攻擊。1967年新加坡順應印尼新總統蘇哈多的要求,釋放了45名參與馬印對抗的印尼軍人,但造成平民死亡的兩人卻依舊在走法律程序。

(1964年樟宜路附近組屋被炸)
兩名印尼士兵被捕時,新加坡還屬馬來西亞聯邦。在新加坡被判死刑後,上訴到馬來西亞聯邦法院,三司會審維持原判。再上訴到英國樞密院(UK Privy Council),終審依舊維持原判。
1968年10月兩人被送上絞刑台,新印關係急轉直下。雅加達的學生上街示威,還打砸新加坡大使館和外交使節的家。絞刑犯的遺體隔天被運回印尼,受到上萬印尼民眾的迎接,蘇哈多追封他們為國家英雄,賜予最高榮譽的軍事勳章Bintang Sakti。
為紀念麥唐納大廈爆炸案50周年,2015年在大廈對面的多美歌格林(Dhoby Ghaut Green)為馬印對抗中受害者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多美歌格林的紀念碑)
雖然那時是對抗而不是戰爭,印尼卻阻止跟新馬的商貿,兩國人民交往也大費周章,必須兜一大圈,先乘機到香港,再從香港轉機飛去印尼,回程亦然。1970年代兩國政府握手言和後,雙方的商貿才逐漸正常化。
李光耀的破冰之旅
李炯才在印尼政界活動了很久才安排李光耀和蘇哈多於1973年首次會面。訪問印尼前,李光耀曾問如何才能成為蘇哈多的朋友、真正的朋友。蘇哈多是個爪哇軍人,爪哇人相信到死者墓前撒花能夠安撫亡魂,於是李炯才建議李光耀先向蘇哈多表達他的善意,再到雅加達的卡里巴塔英雄公墓(Taman Makam Pahlawan Kalibata)兩個被新加坡實施絞刑的軍人墓前撒花。

(李光耀在卡利巴塔英雄公墓軍人墓前撒花)
李炯才回憶當李光耀在兩名軍人的墓前撒花時,印尼駐新加坡大使魯克米托感動得流下眼淚,蘇哈多也非常高興。蘇哈多在為李光耀舉行盛大國宴時,有一隻蝙蝠飛進大廳,華人和爪哇人都相信蝙蝠是吉祥之兆(寓意遍地是福)。隔年,蘇哈多造訪新加坡,新印兩國終於擺脫歷史包袱,邦交正常化。
從此以後兩人每年都會見面,常常是閉門的」四眼會議」(empat mata)。
蘇哈托退位多年後的21世紀初,時任內閣資政的李光耀仍前往印尼看望病重的蘇哈托。當時蘇哈托由助手攙扶,出席了與李光耀的會面。

(1990年的李光耀和蘇哈托)
《凝思集》披露的軼事
楊榮文的《凝思集》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兩個很能說明李光耀和蘇哈托的私人關係。
1987年東協峰會在馬尼拉舉行,時任菲律賓總統科拉松· 艾奎諾夫人受到政變威脅。印尼一支分遣隊陪同蘇哈托出席,而李光耀轉告蘇哈托請印尼提供安保——印尼方自然高興地答應。
當年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與蘇哈托的關係不好。他奇怪李光耀怎麼跟蘇哈托建立交情的,還問新加坡外交官李光耀是否會爪哇語(蘇哈托的母語)。但李光耀只學了馬來語(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國語),嫻熟程度應該遠不及馬哈迪。
Alex丨編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眼App丨來源
孫林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