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發先生是我們那個年代參與媒體工作的政府高官。在這之前,鄭先生曾在多個政府部門擔任要職,但是,對新加坡民眾和加利谷山的山民來說,他在1979年被調派到文化部擔任常任秘書那一次,影響巨大且深遠。
他開玩笑地說,他當時以為從重量級的國家發展部調到文化部,工作會比較輕鬆。他環視文化部屬下的各個部門,有些看起來跟日常生活比較接近,其中之一就是廣播部門,當時叫做新加坡廣播電視台(RTS)。作為一個國家廣播電視台, 他認為RTS在傳播信息和推廣教育這兩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提供娛樂方面卻差強人意,可以做得更多更好。那時,RTS是依賴財政部為它提供資金,如果一旦預算撥款被削減,廣播電視台就一籌莫展。鄭先生認為這種情況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他決定在RTS多花點時間。
從政府部門到法定機構
鄭東發先生很清楚,如果新加坡廣播電視台要發揮它的最大潛能,就不能繼續以一個政府部門的身份靠撥款過日子。鄭先生深信,當機會到來時,動作一定要快而准。鄭先生的第一步,就是說服當時的文化部長王鼎昌先生:為了更好地完成它傳播資訊,推廣教育和提供娛樂的目的,RTS一定要先成為一個法定機構,以便在管理、財政和人事上有自主權。部長同意了。
鄭先生和總檢察長一起草擬了新加坡廣播法,這項法案後來在內閣和國會通過。
1980年2月月1日,新加坡廣播電視台(RTS)成了新加坡廣播局(SBC)。鄭東發先生擔任總經理,黃李淑珍女士是副總經理,王鼎昌先生是廣播局主席。新加坡廣播電視台的企業化讓很多員工擔心,不知道新的架構會對他們的工作造成什麼影響。那時,許多人都知道鄭先生向來對工作要求嚴格,沒人可以糊弄他。他們也知道鄭先生做事一向迅速徹底,那些步伐緩慢的只好打起精神來跟上。
華語戲劇的誕生
當時,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吸引資金,以便推行多項大規模的新計劃。對鄭先生來說,大量還沒用到的電台和電視廣告時間是一個金礦。為了吸引廣告商,他知道首先要提高收視率,而要提高收視率,就必須製作更好的本地節目。由於潛在的華語觀眾群很大,他看準了比較有票房保障的劇種——華語戲劇。雖然本地戲劇必須遵守和鼓吹新加坡價值觀,並支持新加坡政府的政策,鄭先生仍然希望華語戲劇會受到新加坡觀眾的喜愛,或許,還能跨越長堤。
要製作華語戲劇的計劃,點燃了華文節目編導們的熱誠。鄭先生認為需要引進一些外國專才,但是編導們認為藉助本地華語劇場的力量就可以自己來干。12 個月過去了,沒看到什麼成績,因此鄭先生決定從台灣和香港進口人才,這包括導演、編劇、服裝設計師、攝影隊、燈光師、美術指導等等,讓本地實習生跟外來人才配對一起工作。他也聘請外籍老師,並成立了一個專門管理藝人的單位,叫藝人聯絡組(ALU)。但是最令人矚目的是,廣播局為華文戲劇的製作建了一個歷來最大的攝影棚,建造和設備總共花了860萬元,是一項破紀錄的開銷。

王玉清與鄧妙華是《小飛魚》的主角。
1982年,《實里達大劫案》的成功,標誌著華語戲劇的誕生。接下來,更多成功的劇集陸續登場,這包括《新兵小傳》系列,《小飛魚》《霧 鎖南洋》《大俠吳三奇》《亞答籽》《咖啡烏》 《盜日英雄傳》《紅頭巾》《芝麻綠豆》《奇緣》《邊緣少年》和《牛車水人家》等等。華語電視劇迅速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一些演員,如黃文永、王玉青、陳碧鳳、向雲、黃佩如、陳麗萍、朱厚任等,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在一夜之間成為明星。隨著觀眾人數以幾何級數增加,廣告收益滾滾而來,員工士氣高漲。
鄭先生親自主持一個執行委員會(EXCO),這個委員會裡包羅了所有主要單位的一把手,如製作組、創作組、攝影棚、設計、影像、工程、人事和行政部門。所有戲劇的提案都要先送交執行委員會討論,它簡化和加速了決策過程。這個執行委員會就如一個機構的超級大腦,擁有整條製作鏈里每一個環節的專業知識。它保證了任何決策都遵循一套相同的準則,執行時也一視同仁。執行委員會的決策,尤其是要嚴格遵守製作預算這一項,都由行政官(AO)加以監督執行。這麼一來,製作單位的專業水平和效率全面提升,連帶的,員工的士氣也提高了。

鄭東發先生在廣播局長期服務獎頒獎禮上發言。
那時也碰到不少困難,其中兩個鄭先生記憶猶新。
其一,我們的演員說的華語不標準!那時我國正在全面推廣講華語運動,讓說不標準華語的演員在國家電視台的螢光幕上曝光是不能被接受的。解決方法很簡單,用標準華語的聲音來取代。於是,配音組迅速在電台舊址成立,我們請來外國配音專家,把他們標準動聽的華語借給我們的演員。與此同時,專家們給本地演員上語音課,教他們說正確的華語。專家們的聲音價格不菲,但是如果不請他們來,我們要付出的代價一定會更大。漸漸的,隨著我們的演員華語的進步,配音組被淘汰,有些配音員還轉行當了真正的演員。
其二,我們嚴重缺乏外景場地。開始的時候,加利谷山上的洋房業主願意借出他們的房子讓我們拍戲。但是,不久業主就投訴攝製隊因趕工而沒有好好地愛護他們的房子:地毯和地板被踐踏弄髒,家具被不小心損壞,飲料和食物垃圾到處亂丟。其中一次,攝製隊隊員竟然在人家的游泳池裡洗腳!隨著我們幾乎天天收到業主的投訴,這一段你情我願的合作很快就結束了。鄭先生審視每一部戲有固定外景預算的局限,另做打算。他決定建一條街景,兩邊都是店屋,加上一個小鎮中心。這項建設將成為華語戲劇的拍攝基地。當時他的指示是:這條街景要有百變的功能:既能是牛車水,也能變成小印度,或甘榜格南,或翡翠山。為了節省經費,沿著街景的屋子都有門,讓人以為門後面有廳有房。這條街景整整用了30年,節省下來的拍攝費用遠遠超過它當初建設成本的好多倍。這條街景也成為了影迷們來參觀加利谷山的必到之地。

加利谷山街景。

鄭東發先生(左一)於1985年亞洲電影節與廣播局藝人交談。左二是黃文永,右一是向雲。

利用滑行軌道拍攝外景。
當時,電視廣告是用膠片拍攝的,而膠片又必須寄到香港和澳洲去沖洗,製作費昂貴。因此許多小公司都不願意在電視上打廣告,因為費用太高了。鄭先生要另闢途徑,他決定把一個比較少用到的第二攝影棚改成廣告製作攝影棚,他指示這個攝影棚用錄像帶製作電視廣告,不需要送到外國去沖洗。廣告製作費一下子下降到原來的5%至10%。雖然開始的時候有人質疑錄像帶沒有膠片的「質感」, 但是越來越多的小公司願意打電視廣告,一個新的收入渠道因此建立起來。每星期一個鐘頭的戲劇廣告收益,就足夠讓我們去擴展和改進其他的項目。
華語戲劇製作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其他的節目組,娛樂節目隨著觀眾的要求, 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長足的進展。在鄭先生的娛樂節目左右手劉芸娘(Maureen Liew)女士的領導下,《繽紛八三》從原來的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天晚上一次。由 於節目內容增加快速,原本我們偶爾需要的自由身樂手和舞蹈員,變成幾乎天天報到。在這種情況下,RTS樂隊和SBC舞蹈團也應運而生。
大型節目的出現
在那之前,綜藝節目都是在加利谷山上的攝影棚里錄製的,不過新的挑戰值得嘗試。劉芸娘嘗試把大型現場表演帶到新加坡的各個地點——在政府大廈前的台階,政府大廈前的大草場,國家體育場和其他地標性地點。在眾多大型戶外表演中,令人難忘的有《Reach out Singapore》《Hello』84》《公益金節目》和《1987年環球小姐大賽》。

1988年《才華橫溢出新秀》宣傳海報。這是廣播局舉辦的第一屆大型選秀節目。前排左二的鄭惠玉最終奪得冠軍寶座。
由新加坡廣播局和新加坡旅遊促進局的成員組成的隊伍,先被派到美國新墨西哥的阿爾伯克向1986年美國小姐大賽的團隊取經。決賽當晚,數千人出席了在新加坡世界貿易中心現場直播的1987年環球小姐大賽。這個節目直接轉播給世界各國的5億觀眾。節目非常成功,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有了製作世界級大型現場演出的經驗和信心。

80年代初期,華語戲劇處為新的兒童劇集《小無知》舉行記者會。

《新兵小傳》的主要演員在廣播局慶祝華語戲劇25年(1983-2008)大型綜藝節目上亮相。
在那之前的一年,時任國防部常任秘書林祥源跟鄭東發先生提起,他認為由新加坡武裝部隊主導的國慶慶典有點千篇一律和過時,新加坡廣播局能不能為它注入些新意?當然沒問題。鄭先生於是委任劉芸娘組成一個團隊來提高國慶慶典的水平。劉芸娘建議在軍隊檢閱之後,馬上就來一場夜間表演,一場夜空之下變化萬千的團體操、花團錦簇的舞蹈表演、以及璀璨耀眼的燈光設計和繽紛奪目的煙花燃放。
但是一個問題浮現了:國家體育場的燈光達不到做電視直播的亮度。工程師們說他們需要數千盞燈和數百萬瓦特的電力供應。國家體育場、公共事業局和國慶慶典籌委會主席都說:這個方案沒辦法執行。鄭先生請林祥源先生召集他的軍官們,跟公用事業局和國家體育場管理層一起開會。會議過後,林祥源先生跟他的軍官們說,為新加坡廣播局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一切。
時間過得很快。國慶慶典委員會由鄧文寶上校主持,他的團隊,廣播局團隊,以及包括了學生和年長人士的表演團隊,一直忙到1986年8月9日的最後一刻。1986年國慶慶典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從此之後,國慶慶典永遠改變了面貌。直到今天,夜晚的表演狂歡仍舊是國慶慶典的核心項目。
時事節目
整個廣播局都在發生變化。八個新的部門成立了,它們是廣告時間銷售組、廣告製作組、出版組、選角和藝人聯絡組、節目採購和排程組、法律和秘書處、公司和項目計劃組,以及公共關係組。

鄭東發先生嘗試使用ENG攝像機。
鄭先生把新聞和時事處分開,時事處由 Chandramohan 帶領,新聞處由 Ananda Perera 帶領。對一個新興國家的人民進行政治教育和灌輸共同的價值觀,對時任總理李光耀先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這項任務由時事處負起。廣播局對製作紀錄片和採訪新聞要用到的最新器材毫不猶豫,這包括購買當時最新型的ENG攝像機和戶外廣播車。
英國廣播公司(BBC)頂尖的節目製作老師和現場播報導師,以短期或中期合約的方式被請來訓練我們的人才,他們包括 Richard Wade, Adrian Herring, Tony Hughes 和Martin Evan-Jones。時事處雜誌節目《星期五彙報》(Friday Background) 啟播,由梁建德(Kenneth Liang)和王春蕙(Wee Soon Hui)主持。接著,其他語文組的雜誌性節目也跟著開播。中文的《焦點三十分》由王連三主持,馬來語的《Tinjauan》由Basir Siswo 主持。這些節目都有很好的收視率,被認為是對政治、經濟和社會課題提供了平衡和深入的報導。其他重要的節目包括《Feedback》和《Life and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