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能力建立一個堅實的集體意識,而不是從個體出發;同時允許甚至鼓勵人們展現和分享多元觀點,並且建構共同願景。這為新加坡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空間,也是新加坡持續成功的關鍵。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1月20日在新加坡透視論壇參與對話環節時指出,我國多元文化和多元種族的社會結構常常受到讚譽,但地緣政治變化、本土主義抬頭、本地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科技引發的迴音室效應等國內外因素,正在形成新的分裂勢力,這些勢力可能以新的方式分化我國社會。
至於我國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唐振輝強調,必須保留和維護建國60年以來行之有效的做法,當中包括通過我國的結構、生活方式、政策、體制和法律。「我們絕對不能在改變的過程中,不分好壞,糟華齊扔。」
唐振輝在這場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主辦的論壇上,闡述新加坡維持社會凝聚力的方針時指出,我國必須為多元文化茁壯發展創造空間,同時也要建立起「我們優先」(We First)的堅實集體意識。

2017年,時任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開幕式上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融合,而不是同化。新加坡的任何種族或文化都不會被迫向其他文化或身份認同趨同,更不用說向大多數人趨同。」
唐振輝引述這番言論,說明新加坡的做法是在建構集體意識的同時,也給予人們空間保留各自的信仰和文化,呼籲舉國持續努力打造社會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