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日前宣布,該協會將在3月份發放一款手機應用,可供旅客用作疫苗護照,儲存記錄證明已接種冠病疫苗,或通過冠病檢測。業界認為這個數碼護照,是重新開放空中旅行的關鍵。(聯合早報)
作者 方莉瓊
李顯龍總理說,新加坡正同有意願的國家商討相互承認冠病疫苗接種證明,這是恢復國際旅遊的其中一個必要步驟。
李總理的這一表態,完全不讓人感到意外。之前,澳大利亞昆士蘭航空公司已經表明,今後只允許注射過疫苗的乘客登機。
換句話說,除了證明身份的護照,國際旅遊今後也須出示「疫苗護照」。

「疫苗護照」示意圖。(網際網路)
當然,因為還在研究階段,最終的疫苗護照會是以什麼形式出現,現在還說不準。因為各國所採用的疫苗種類不同,而不同種類的疫苗,效果也不一樣;加上未來估計還會有新的疫苗上市,所以要如何制定發放疫苗護照的標準,恐怕還得經過一番討論。
由於政治因素,加上假信息和陰謀論盛行,質疑疫苗的言論市場並不小,特別是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
所以雖然已開發國家囤積了大量的疫苗,引發了疫苗國際分配不公的抨擊,不少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民眾,還是拒絕接種疫苗。當然,另一些則是健康原因而無法注射疫苗。
疫苗接種者 VS 未接種疫苗者?
從公共安全的角度說,今後的世人就分成了「安全」的疫苗接種者,以及沒有接種疫苗者。
後者無論是出行或是日常生活,難免會遭遇差別對待,因為跟他們接觸的人,感染冠病的風險相對比較高。

處於前線的一部分德士司機已經接種冠病疫苗。(海峽時報)
這個事實,讓所謂的「社會正義」理論要求結果均等的目標,在現實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不管是什麼原因,有注射疫苗的人比沒注射的人,更不容易傳染冠病,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人們對風險較高的沒有注射疫苗者敬而遠之,也符合情理。如果硬要說這是歧視,那也無可奈何。
疫苗國際分配不均?
另一種無可奈何的歧視,就是所謂的疫苗國際分配不均指控。
從大道理說,只有絕大部分國家的人都接種疫苗,世界才有可能恢復正常運轉。但是,已開發國家有研發和生產疫苗的能力,欠已開發國家沒有。首先照顧自己人,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輝瑞工作人員將輝瑞BioNTech疫苗從零下70度的冷庫取出,準備運送到下單的國家。(路透社)
已開發國家當然要保證本國國民都有足夠的疫苗供應,才會去考慮其他國家的需要。沒有正常人會把路人甲當作至親一樣來對待,在常識匱乏的當代,這種尋常道理只能反覆強調。
所以,疫苗護照的施行不但是大勢所趨,也是理所當然的。
只是,目前在國內的做法,沒有必要因為疫苗的出現而改變;也就是說,疫苗護照只應該用在出國。在國內,如果有繼續戴口罩、量體溫的要求,在公共場所就應該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新加坡的冠病防疫措施(安全距離大使、戴口罩、合力追蹤、測量體溫等)嚴謹,沒有必要因為疫苗的出現而改變。(海峽時報)
對於那些因為健康原因而無法注射疫苗者,如果因此而無法出國旅行,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在表示同情之際,我只能實事求是地說,生活本來就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