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很多奇葩法規,今天深扒其中一條。
新加坡是一個讓廚房電器生產商哭泣的國家。
懂新加坡的人都知道,新加坡的廚房算是擺設,沒有多少人在家吃飯,因為新加坡的很多房子沒有排煙管道,即便是老闆住的別墅,樣子再好也不一定有煙道。

沒有煙道,意味著新加坡的抽油煙機工作都是內循環,只能過濾一下煙霧中的油污,可以想像一下四川人在新加坡的屋子裡炒菜的情景。
吃頓飯弄得滿屋子油煙,再勤快的人也經不起這份折磨。
新加坡的房子不設計煙道,這與新加坡政府推出的「無煙新加坡」的規定有關,在新加坡,只有申請牌照才允許排放油煙,可申請排油煙的一般都是商用。所以,即便你買的是價值千萬新幣的別墅,在家也只能小煮,想吃爆炒?請移駕外面。

新加坡主體是華人社會國家,每年在新加坡生活旅遊的中國人很多,很多人都不適應這種生活方式。
「省倆錢在家做飯不香麼?」
「新加坡的抽油煙機咋那麼少,那麼貴呢?」
有的人甚至自認罰款,也想安裝一個抽油煙機,但是新加坡的規定可不是讓你一次性交罰款就了事的,只要你往外排煙被鄰里投訴,警察就能上你家敲門罰款,胳膊永遠拗不過大腿。
當然,也有不服輸的,曾經某大品牌的抽油煙機廠商與新加坡某知名媒體合作,搞了一場「拯救新加坡廚房」活動,結果可想而知。

新加坡實行一周5.5天的工作制,大家辛苦工作一天,誰還有心思跟油煙置氣,所以都在外面的食堂檔口吃飯了。
新加坡有很多食堂檔口,解決人們的一日三餐,也得益於政策的紅利,新加坡培養出幾個「米其林」級別的小食檔。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新加坡的領導人李顯龍也經常在小食檔吃飯,吃飯時偶遇李顯龍也成為新加坡人的生活日常了。

理論上講,新加坡這條法規的目標是減少油煙排放,保護環境,但是實際情況是,每天需要吃飯的人還是那麼多,烹飪產生的油煙量不會因從家裡轉移外面就會減少太多。
但這條法規的確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就是人們選擇在外吃飯,減少了購買蔬菜的數量,也降低了食物腐敗的數量,還增強了餐飲業的經濟活力。
從經濟角度去看,這法規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