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是屠妖節,也是新加坡公定假日之一。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多民族國家,新加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和宗教的人民,其中的四大種族分別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人,因此我們在新加坡可以看到和慶祝各種蘊含濃厚宗教色彩的傳統節日,例如屠妖節。
屠妖節又稱為排燈節或萬燈節,是一個為期5天的印度佳節,通常在10月末至11月初舉行,這天也是新月降臨的一天。世界各地的印度同胞,錫克教徒和耆那教徒都會慶祝屠妖節。在屠妖節期間舉行的儀式或習俗因不同的宗教團體和地域而異。
關於屠妖節的起源有各種說法。相傳,喇嘛王子因受惡神的陷害,被流放長達14年。在打敗惡神後,他帶著妻子凱旋歸國並加冕為王,故名『屠妖節』。為慶祝這個好消息和迎接他的歸來,人們便點亮了萬盞油燈。油燈象徵國王散發的光芒,也寓意著光明驅走黑暗,善良戰勝邪惡。
準備工作,意義深重
屠妖節的準備工作包括提前打掃衛生,裝飾房屋,添置新衣,購買珠寶和準備甜食。

屠妖節期間,印度家庭會在家門口點亮油燈以將正能量引入家中。他們也會使用染過顏料的小米粒繪製印度地畫圖案藍果麗(Rangoli),並將它們鋪在門口,用於迎接好運和送走霉運。這些裝飾也扮演著歡迎財富女神拉克希米及引領其他神靈在來年庇佑全家的作用。

在屠妖節購買新衣是寓意新的開始,新的起點。和華人一樣,印度人在選擇屠妖節當天所穿的衣服時,他們會避忌穿黑色,因為他們認為黑色是一個不吉利的顏色。

印度女性同胞可能還會嘗試海娜手繪,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海娜手繪是一種有幾千年歷史的身體裝飾藝術,手繪的材料取自天然,使用的是海娜花的葉子,圖案可保持7至15天。


甜食是屠妖節重要的一環,一些印度同胞可能會選擇在屠妖節期間避免吃肉但一定會享用甜點。一些比較常見的傳統甜點包括mithai(一種傳統的印度糖果)和murukku(一種咸香鬆脆的小吃)。


(圖源:新加坡印度文化館)
屠妖節約一周前,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會舉辦蹈火節(Theemithi),數千位成年男信徒會赤腳踩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之上,以此向印度女神表達敬意和祈求祝福。
屠妖節當天,印度同胞會在天亮之前進行膏油浴儀式,以示洗凈身心。他們會使用麻油擦拭身體,過後家中長輩會在其他成員額頭上滴3滴麻油,隨後沐浴。膏油浴儀式能去除霉運,洗凈不吉利的麻煩、習慣或者錯誤等。早晨儀式還包括祈禱儀式,年輕的家庭成員也可能會在長輩面前叩頭接受他們的祝福。早晨儀式結束後,一些印度家族會前往寺廟祈禱,然後再去拜訪親朋好友,一同分享美食。
慶典活動,重磅來襲
為歡慶屠妖節,新加坡全島將披上新裝。地鐵站、地鐵車廂及巴士內外觀變裝為屠妖節主題列車。






(圖源:陸路交通管理局)
作為印度社群聚集中心的小印度也換上新貌。



(圖源:新加坡印度文化館)
從9月16日至11月13 日,公眾可在小印度周圍的拱門和走道上觀賞到這些色彩斑斕的燈飾。




如果想感受節日氣氛,新加坡公眾可以去印度寺廟參拜和逛小印度,那裡售賣各種印度服裝,節日裝飾品和美食。
屠妖節期間,新加坡有不少慶祝活動,供印度同胞,其他種族和國籍的公眾參與。隨著國家逐漸走出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今年的屠妖節慶典更勝從前,更盛大和更多樣化。


(圖源:新加坡印度文化館)
例如,新加坡印度文化館首次推出屠妖節主題巴士和三輪車之旅。乘客坐在敞篷的雙層巴士和三輪車在璀璨奪目的小印度街道穿梭自如,欣賞美麗的夜景和沉浸在小印度熱鬧的氛圍。


(圖源:新加坡印度文化館)
家長們還能帶兒童參加由新加坡印度文化館舉辦的屠妖節開放日,以趣味的方式認識屠妖節這個重要的印度傳統節日。
除此之外,小印度店主及傳統協會也舉辦了屠妖節街頭小吃美食節,到場的公眾可品嘗印度小吃如印度炸豆餅(Vadai)和他國特色融合料理。其他慶祝節目包括觀看線上表演和線上烹飪演示,遊戲挑戰賽和選美比賽,可謂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此次總統府也將在屠妖節開放供公眾參觀,屆時到訪的公眾可以參加蠟燭製作和氣球造型活動,觀賞表演和參加導覽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