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判斷可持續活動會對當前和未來產生什麼影響?張偉娜(Zhang Weina)副教授認為,企業需要更多具有綠色金融教育背景的人才來回答這個答案。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張偉娜
新加坡國立大學
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
(SGFIN)副所長
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
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碩士課程
學術主任
美國·西北大學金融學博士
教研領域:固定收益證券、資產定價與投資、可持續投資等
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企業面臨著許多困境。他們應該現在投資新科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是等政府徵收碳稅時才行動?這需要對當下和未來的利益進行綜合權衡。我們需要掌握金融知識的專才幫助,通過比較不同的方案,才能得到合適的答案。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張偉娜一直在研究企業的行為和影響評估,包括信用評級和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評級。她是「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碩士課程」的學術主任(Master of Science in 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也是新國大新創立的「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長(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 Institute , SGFIN)。
在HeadHunt與終身學習學院(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 合作舉辦的線上與線下活動中,張教授對「如何填補綠色金融人才空缺」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
關於綠色金融
張教授闡述,金融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評估一個活動或項目的整體價值,這可以幫助決策者決定它是否值得繼續下去。一種全面的價值評估方法能夠超越現有的市場價格或盈利能力的計算,為利益相關者評估當前和未來可能會獲得的利潤。這種評估方式考慮到了當前和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有助於對經濟中的現有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綠色金融與傳統金融息息相關,它廣泛的涉及到傳統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共金融、企業金融、個人金融、國際金融等等。雖然我們經常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保護環境,但它也包括現在和今後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的狀態。
舉個例子,一些企業在工作場所中建立了託兒中心,讓職場母親安心工作。從表面來看,託兒中心是個成本,似乎對企業的盈利並無幫助。但相關實例卻顯示,這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在經濟困難時期會獲得員工的回報。在那些困難時期,員工會對公司帶著感激之情,更加努力地為公司工作。

▲在工作場所建立託兒中心能讓職場母親安心工作。
目前全球綠色金融行業的狀況
從全球範圍來看,雖然在2021年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各國承諾會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從524億噸減少至419億噸,但要想在2030年前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碳排放量就必須減到266億噸,我們目前距離這目標甚遠。
張教授也解釋了為什麼各國難以實現環境目標的一些實際困難:「發展中國家需要在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保持平衡,如果對污染環境的企業處罰過重,他們很可能會陷入財務困境,被迫倒閉。因此,發展中國家對已開發國家加給他們的繁重任務要謹慎處理,且要權衡利弊。」
為了讓發展中國家看到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我們須要開展更多實例研究,計算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時候,一個解決方案並不能讓每個人都受益,這就須要有所取捨。為了獲取正確的數據、計算過程、估值和模擬方案,我們需要嚴格培訓出來的新一代綠色金融人才和分析師才能做出明智的抉擇。

發揮領頭人的作用
總體來看,到2020年,全球機構投資者管理的資產規模為103萬億美元,但到2021年,凈零資產所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承諾的資產規模只有10萬億美元。雖然人們做出了承諾,但還需要付出更多實踐。
政府是這場全球綠色經濟轉型的領頭羊,它們須要制定和執行相應的法規,為企業提供適當的補助補貼,推動企業走向綠色可持續的轉型道路上。反過來,企業是關鍵,它們需要積極思考籌劃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新型技術才能改善環境和人類的生活。還有一些非政府組織也願意提供資金來發展可持續投資,特別是在社會企業投資領域正在發展的亞洲。
投資者更加偏愛注重環保的企業
投資者越來越青睞更加注重更環保的企業。研究人員曾對23個國家展開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自2015年以來,金融機構對碳排放較高的行業投資量有所減少。在氣候意識高的國家中,投資者的持減幅度更為顯著。
在2007年至2020年對27個國家展開的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這些年來,碳排放較高的企業和較低的企業之間在資產估值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一結論是在控制了各個企業和國家特徵的差異後得出的。
張教授總結說:「專業的研究數據顯示,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反映出了投資者對綠色公司的偏好和投資行為上的變化。」

▲投資者更傾向綠色企業。
新加坡在可持續方面的努力
讓我們看看新加坡的情況。過去幾年,新加坡交易所(SGX)已經有越來越多與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債券上市。其中,有許多債券來自印度、韓國、中國、印度尼西亞等海外發行人,這顯示出了新加坡作為亞洲綠色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此外,新加坡也是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的所在地,這是由新加坡交易所、星展銀行、渣打銀行和淡馬錫共同推出的碳信用交易中心。與歐盟強制性的排放交易制度不同,CIX是一個自願交易的市場。今後,時間會證明市場對CIX的碳信用產品的需求及其所帶來的經濟影響。
自2019年以來,新加坡開始對碳排放較高的行業徵收每噸5新元的碳稅,包括製造業、電力、廢物、水和其他行業,這涵蓋了新加坡約80%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到2030年,新加坡的碳稅將增至每噸50至80新元。
行業發展需要綠色人才
隨著可持續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綠色人才」來幫助企業和社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新加坡銀行與金融協會(IBF)為可持續金融行業的崗位制定了12項技能。這些技能包括脫碳戰略管理、氣候變化管理、可持續發展報告和可持續投資管理。
張教授表示:「這些專業技能培訓可以幫助可持續發展管理人員掌握相關知識,進一步識別和解決問題。我們希望未來的人才能夠利用新的思維方式制定商業決策。」
大力培養綠色人才
這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與SGFIN在2022年合作推出全新的「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碩士」課程的原因。該碩士課程將為研究生在公司財務、綠色投資和可持續經濟學方面打下堅實基礎。通過畢業製作專題和頂點專案的學習經歷,學生還可以為企業面臨的可持續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些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的實踐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在該領域發掘更多的就業機會。
除此之外,忙碌的企業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也可以選擇參加短期的課程,來學習如何幫助自己公司的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獲得可持續領域方面的最新觀點。
最後,張教授談到:「要改變行為,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然後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市場對綠色技能和綠色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雖然為新加坡、亞洲和其他地區的綠色經濟培養這種技能人才需要花費一定時間,但人類、經濟和地球將會因此得到更多的回報。」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文標題為Placing a Value to Sustain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