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加坡出現首起新冠病例開始算起,這場疫情已經過去了1年8個月又13天。
去年經歷的是原版新冠病毒,新加坡堅決抗疫清零,對病毒主動出擊。
今年流行的主要是德爾塔變異病毒。
新加坡改為防守策略,增派人手、擴大醫院容量,日增3000+,硬著頭皮堅定共存。

來源:ITIJ
策略不一樣,形勢就不一樣。
但形勢是會變的,現在各方都在預測這一波德爾塔疫情已經接近到頂。全球的疫情形勢,也該整體回落了。
其中,自然包括新加坡。
咱們來看下具體的幾個說法。
病毒有「2個月神秘循環周期」
德爾塔會是最後一波大潮?
現在關於新冠很快就會結束的輿論越來越多,各種依據層出不窮。
比如:病毒有「2個月神秘循環周期」,先暴漲後回落各需2個月。
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最新發現,自2019年末以後,新冠疫情有這樣一個規律:
地方疫情出現,頭兩個月病例會暴增,而後疫情平息,病例數下降,這個階段又需持續約2個月。
即病例從爆發到消停,模式是:2個月,2個月

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而且解釋起來也很玄乎。據報道是這麼說的:傳染性流行病科學家都難以解釋這種現象。
「2個月神秘循環周期」不受季節性影響,甚至在人類沒有嚴格遵守社交防疫措施的時候,也曾出現過。
那麼到底這個神秘的2個月周期,是不是認真的?
報道舉了全球疫情跟美國的例子:
全球疫情
根據全球疫情數據,做了下圖,以下三個數字很關鍵:
7月21日,單日確診28萬1151例
8月19日,單日確診74萬6715例
10月6日,單日確診45萬4944例

8月19日是全球新增確診的峰值,當天確診74萬+。從19日開始,病例新增總數一直在降。
一直到(10月6日),單日確診45萬+,降幅約40%。光看這一點,確診病例的下降趨勢確實符合「2個月神秘周期」論。
但病例激增所需時間卻很短,從近期這一波來看,約1個月就到峰值,之後病例才回落。
相當於1個月病例暴漲,2個月持續回落。
再來看看美國。
美國疫情
過去一個月內,美國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下降60%。不僅是單日新增確診數字,美國的死亡、重症、住院人數也在降。

但跟全球疫情情況相反的是,這次美國先經歷了2個月的病例暴漲。
7月1日開始激增,6萬4959例
9月13日達到峰值,28萬5058例
9月13日以後,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就呈下降趨勢,截止到昨天6日,新增10萬7987人。
如果從美國去年下半年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病例大起大落趨勢是這樣:
6月16日開始激增,2萬4885例
7月24日達到第一波峰值,7萬3525例;

9月7日開始第二波激增,2萬5166例
11月25日達到第二波峰值,18萬0590例
12月有小回落到約15萬,月底迎來第三波暴漲
2021年1月8日達到第三波峰值,30萬0777例 之後病例持續下降,到2月21日,當天新增5萬+例

即上述第一波疫情,花了1個月暴漲,2個月回落。
第二波花了2個月暴漲,有小回落,但疫情反覆,迎來第三波疫情。
第三波疫情花了不到1個月時間病例暴漲,回落差不多用了2個月。
除了病例爆發到峰值時間跟「2個月周期」略有出入,其他整體符合:
「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激增的狀況通常會維持約兩個月,之後伴隨兩個月的衰退期。」

對於這種現象,據報道目前最合理的解釋有2種:
不同的病毒變異毒株容易感染特定群體,當脆弱族群都感染了,病毒自然就消退。
每一種變異毒株需要2個月的時間在社區中傳播。
這樣疫情一波接一波以後,自然就有了群體免疫,沒什麼好感染的,新冠也差不多走到頭了。
先不說這「2個月神秘循環周期」到底靠不靠譜。

從全球及美國的情況來看,姑且能確定:每一波疫情重新反彈,從爆發到回緩平息需要經歷至少3個月。且是爆發快,平息慢。
另外,除了神秘的循環周期論,現在也有專家認為:
德爾塔可能會是新冠病毒的最後一波大浪潮。以歐洲為例,他們的德爾塔疫情意思已經見頂,所以現在才能基本放寬限制。
而美國,也能成為新冠明年結束的一個見證。
有媒體做出病例增長走勢分析模型,預計美國到明年3月時,單日新增病例約9055例,浮動區域為日增5萬例以下。

相當於疫情局勢轉好。
如果美國疫情都轉好了,那麼世界疫情結束預計也不會太遠?
以上基本就是關於新冠疫情的最新說法,總結起來就是這三點:
1)新冠明年會結束
2)德爾塔可能是最後一波大浪
3)每一波疫情從反撲到暫時平息,一般需要耗時4個月 結合上述的話,咱們來看看,新加坡這一波疫情又會在何時轉折?
新加坡這一波疫情何時轉折?
網友擔心長期後遺症
先來回顧下新加坡從去年到今年的整體疫情走勢。
去年的第一波疫情峰值,是客工宿舍大爆發之時,4月20日當天確診1426例。
之後病例雖然有小幅回彈,但整體呈下降趨勢。
到了7月9日,當天確診125例。

但是在9日以後,新加坡又迎來了第二次疫情大反撲。
8月5日達到第二波疫情峰值,908例。
此後長達一年時間,新加坡的疫情趨穩,基本日增50例以下,有一段時間甚至清零。
到2021年7月20日,才迎來第三次病例暴漲,當天新增195例。
之後病例回落,8月22日當天新增35例,是第三波疫情中病例人數最低的一天。

到了8月23日,病例又開始暴增,當天確診98例,第四波疫情來了。
一直到前天10月6日,單日確診3577例,峰值未知。
到這裡大家也能看出,8月23日以前,新加坡的疫情反覆、平息情況並不太符合所謂的「2個月神秘循環周期論」。
事實上,中國也不符合,或者說選擇清零的地方都不是很符合。
嚴格的封鎖措施足以斬斷病毒傳播鏈。

來源:海峽時報
新加坡去年主要還是走的清零路線,幾次收緊及時剎車控制病毒擴散。當時大家的生活除了不能出國游,其他都不太有影響。
但現在的共存,策略借鑑的是歐美路子。
8月23日起的疫情,稱得上是共存以後的第一波。
如果參考神秘循環周期,一波疫情回落至少要2個月。以此推測,新加坡這波疫情最快10月底能趨穩。
這也意味著,最快在這一周,或下一周,應該就會達到峰值。峰值會是多少,早前部長預計是5000例,專家預計是1萬例。

來源:CNBC
但凡事無絕對。
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過:
新加坡現在的病例暴增是必經之路,不止是現在這一波,接下來可能還會有好幾波疫情,要做好準備。
同時抗疫小組也強調了,對於此刻的新加坡,病例數字不是關鍵,而是醫療系統容量。
如果德爾塔是新冠疫情的最後一個大浪,可能挺過這幾次也就夠了。
但讓人擔心的地方就在於病毒難以預料,誰能在此刻神算德爾塔就是新冠的最後一個變異體?

新加坡病例走勢跟幾個關鍵措施節點
再者,也有人為長期後遺症焦慮。
感染新冠以後痊癒的人,病好了那會是沒啥感覺的。
但是病好以後一段時間。有的人開始出現疲勞、頭痛、記憶力衰退、呼吸急促等症狀。
有的則是腹瀉、皮疹,或者女孩子的月經周期都被改變。

這種情況可以在病患痊癒以後,持續長達數個月。 尤其是對於孩子,英國數據顯示,有7.4%的2到11歲兒童、8.2%的12到16歲兒童在感染新冠以後都有長期後遺症。。。
所以,對於當前新加坡日增3000例的局面,還是有網友希望能點什麼挽救這個情況: 「跟病毒共存,會有誰不擔心呢?確診病例不是僅僅是數字,而是其他人的家人。就算我們履行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的安全也沒有得到保證,我認為現在比起討論,更重要的是行動。」

10月6日情況 可以說,即便新加坡的醫療可以應付一天50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