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疾病的人更易犯罪?心理衛生學院醫生:這是誤解

示意圖:iStock
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更容易成為罪犯?心理衛生學院的醫生表示,這是誤解,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犯罪其實與心理疾病無關。
35歲的心理衛生學院法醫精神病學顧問Lim Cui Xi的工作,是為被還押並懷疑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進行審前法醫精神病學評估和撰寫報告,評估被告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病狀是否促成犯罪以及被告適合在哪裡受審。這些人所涉及的罪行包括謀殺、盜竊、魯莽行為或性犯罪。
酒精或毒品增加犯罪風險
她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犯罪和心理疾病無關,而是因為他們攝取了酒精或毒品變得意識不清醒,這增加了他們犯罪的風險,所以我負責評估被告在犯罪時的精神狀態。」
Lim Cui Xi每次看望囚犯或被還押的人時,都會由保安或監獄官員陪同。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評估的每個人都患有心理疾病,並非每一種心理疾病都會導致犯罪。」

Lim Cui Xi醫生。(圖:TODAY/Ooi Boon Keong)
裝病逃避懲罰容易嗎?
Lim Cui Xi經常被問及,被告是否能輕易假裝患有心理疾病來逃避懲罰?
她表示,要假裝患有心理疾病並不容易。除了進行心理檢查和查看被告過去的記錄外,法庭也可能下令被告在心理衛生學院扣押兩到三周,並在此期間對他們進行觀察。她也會向被告的親人,索取能證實他們有心理疾病的資料。
「有時,我們確實會面對來自患者的攻擊,包括口頭上和身體上的攻擊性行為。我會小心應對,知道什麼時候要堅定。如果我覺得安全受到任何威脅,就會終止訪問。」
Lim Cui Xi指出,如果罪犯的心理疾病促成了犯罪,有時可能會被判到社區服刑,例如強制治療令,但具體判決取決於罪行的嚴重程度。

Lim Tien Joo護士。(圖:TODAY/Ooi Boon Keong)
與Lim Cui Xi一樣,45歲的法醫護士Lim Tien Joo也希望打破誤解。
Lim Tien Joo目前照料的病患都是在《刑事訴訟法》下被證明不適合受審,或在犯罪時被認為心理健康不健全的人。這些病患被令在等待法庭聽證會期間,被扣押在心理衛生學院進行安全監管。
心理疾病患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患有心理疾病並不意味著他們更有可能會出現侵略或犯罪行為,他們也可能是受害者。」
因此在康復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幫助患者審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不是專注於他們犯下的罪行和他們的病史。
「當他們在陷入低潮時學會振作,放下病情往前看,這是很了不起的,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