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不合無法捐腎救愛妻,丈夫選擇和另一家人交換捐腎,讓「兩人」獲新生。
37歲的麥秀萍(Serene Mai,企業通訊經理)9歲起受紅斑狼瘡折磨,疾病也導致她腎功能逐漸下降,兩年前診斷出腎衰竭。
《海峽時報》報道,她每周3次、每次4小時洗腎的日子,並非餘生她想要過的生活。
她和已婚10年的丈夫黃建中(KevinWong,行政員,39歲)育有8歲女兒。
雖深愛她的丈夫願意捐腎給她,無奈兩人血型不匹配,丈夫是B型血,麥秀萍是A型血。不同血型的腎臟移植雖仍可進行,但相較於和匹配的血型捐贈者,夫婦倆在手術過程中需承擔的風險更大,費用更高。這些風險包括急性排斥、感染、更久的住院時間。
所幸,在活體配對腎臟交換移植計劃下,黃建中將腎捐給血型匹配的陌生人,對方的親人去年則「回捐」腎臟給麥秀萍。
該計劃自2009年起在新加坡推行。有意為患病親友捐腎但無法匹配的捐贈者,可同意為另一名可配對的病患捐腎,由此為親友爭取換腎的優先權。

麥秀萍從小飽受紅斑狼瘡折磨,但未阻礙她升學和結婚。(檔案照)
麥秀萍指腎衰竭後,她時刻都感到疲累,甚至還停工一年,直到完成移植手術。
現在的她已恢復到腎衰竭前的活力,如今任職於全國腎臟基金會。她希望以自身經驗和經歷,幫助其他腎病患者,讓他們知道交換腎臟也是一種選項,無需為已故者的腎臟移植而等待多年。
夫婦倆並不知道捐贈者的身分,但他們對於能成功找到匹配者十分感激,麥秀萍也坦言,對方讓兩個人,而不僅是一個人,重獲了新生。
全國器官移植組受詢時說,自2015年進行的第一起腎臟交換移植手術至今,只有10名患者受惠。
截至今年6月,有5對人仍在等待匹配的人選,而等待時間需4到5個月,若是已故捐贈者,等待時長平均超過8年。
據早前報道,腎臟移植過去兩年來呈下滑趨勢,等候時間也越來越長。2019年涉及已故捐贈者的移植是33起,前年跌至15起,去年則有24起。
受訪醫生說,冠病導致人手被調派至處理疫情相關的運作,移植手術因此被延後。
一切都值得
黃建中指出,結婚時的宣誓就是不論疾病或健康,都要愛著對方,所以決定捐腎時並未猶豫。
他為了移植手術,特地增加運動量、節食,瘦了10公斤,調整到了約70公斤的最佳身體狀態。
「雖然少了一顆腎,但(健康)的妻子回來了,我覺得值得。」
麥秀萍則說,她心知很多人對於親人捐腎或接受親人的腎臟會忐忑不安,所以丈夫的奉獻讓她很感動。
「捐出器官如同捐出自己的一部分,這是很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