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亞洲新聞台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內容是關於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的一些訪談。在這裡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些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
首先,在小學四年級進行分流考試,按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個源流,採取不同的教育內容。——由於社會普遍不滿,這項歧視性的考試政策已經被政府取消了。
但事實上,學校還是會在三年級進行智商測試並按成績分班,只是不對外公布,家長不知道孩子的分班情況(除非是天才班)。
然後,在小學六年級進行分流考試,按成績把學生分成五大源流:
成績最好的進入「六年制直通車課程」,將來直接考大學;以下依次是特別源流、快捷源流、普通(學術)源流和普通(技術)源流,將來分別進入相應層次的院校或者選擇就業。
視頻里提到了幾個問題,在這裡和大家聊一聊:


我們是從何時意識到階級差異的?
過視頻里採訪的幾位小學生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從小學的時候開始,孩子們就已經有了階級差異意識,這種差異是主要是由貧富差異導致的。如果有名牌貴價的東西,會在班裡受到歡迎。家長讓孩子努力學習為了以後能賺更多的錢。
成績和金錢,金錢和社會地位,好像完完全全被捆綁在了一起。
接著將幾個來自不同源流15-17歲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做了一個採訪。
在這短短的幾分鐘視頻里,主持人問了他們3個問題。
首先主持人問他們,如何描述父母對他們的期望?



接著又問孩子們對自己有著怎樣的期望?




在這個採訪里,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孩子們分別屬於哪個源流的,也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不同源流的孩子們之間的區別。
成績較好的學生家長對其要求和期望較高,而成績一般的父母往往對其期望不太高。
成績較好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較為清晰的規劃和認知,而成績一般的則比較迷茫,對未來的期望更為籠統。
最後主持人問,不同源流的孩子們是如何交流的?而得出的結論是:
不同層次的孩子很難交流、做朋友。因為互相溝通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尷尬。甚至成績差的學生會被成績好的學生瞧不起。



新加坡屬大英國協國家,因此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無論從教育制度還是課程設置上大都效仿英國的模式,這種教育制度是精英制教育。新加坡的教育水準全球聞名,在亞洲也名列前茅。
當然這只是他展現給世人的一面印象。在這樣一個優勝劣汰的教育制度面前,其背後的殘酷程度也可見一斑。
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咱說」就對這種教育機制的「殘酷性」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再來看一位在新加坡長大的華僑觀點:

當然,在視頻中也有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分流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國家的教育體系也都有「分流」制度,因為人和人確實先天就存在差異,每個人都有其擅長和不擅長的事物。
中國也存在著分流制度,高考是公認的被稱之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全國性選拔考試。我們不妨再將範圍縮小一點,就拿深圳來說,2018年深圳中考錄取率46.5%,大家也可以參考下深圳中考近年的數據:

這也就是說,一次中考,有將近半數以上的學生沒有高中讀,而這種升學壓力也必定影響到小學段的升學,其殘酷性和新加坡的分流制度有得一拼。
在這個信息爆炸、人才濟濟,大學生滿地跑的時代,人們普遍達成一種共識:越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獲得知識越多的人,越容易得到更多的機遇。
如何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中讓孩子能夠優秀成長?也許,你的態度將決定了他的一生。
歡迎關注本頭條號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視頻來源:CNA官網、油管 感謝博主「咱說」提供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