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針對零售外匯交易新法規已在10月8日正式生效,該法規將交易槓桿降至20倍。這意味著該國普通交易者外匯交易槓桿比例只能使用20:1。此前,新加坡投資者僅需動用2%的保證金即可享受50倍交易槓桿。
據匯商傳媒(Forexpress)了解,新加坡金管局在2018年10月5日頒布了新版《證券與期貨法規》,其中規定在2019年10月8日後,指數差價合約及外匯交易最低保證金要求從以往的2%調整為5%。

任何人或公司違反相關新規,即屬於犯罪行為,一經定罪,可處以不超過5萬美元的罰款。
從宏觀範圍來看,自歐洲證券管理局(ESMA)去年8月份推出針對差價合約行業產品干預措施以來,全球主要國家差價合約及外匯交易槓桿基本步入低槓桿交易時代,就連澳大利亞也準備將交易槓桿下調至20倍。
據海外行業媒體FinanceMagnates報道,和歐洲一樣,在新加坡只需要成為專業客戶才能享有50倍槓桿。然而,成為專業客戶並非一件易事,這需要個人資產達到200萬坡元(約150萬美元);或者擁有超過100萬坡元現金、年收入超過30萬坡元。
事實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加坡金管局就在探討場外交易(OTC)產品的相關風險,並建議針對零售投資者,將交易槓桿下調至20倍。2012年夏季,新加坡監管機構正式將這一議題放在檯面上討論;2018年10月正式出台相關新規。
儘管如此,新加坡依然是亞洲最具活力的金融中心之一,它與中國香港、日本東京並行競爭亞洲金融中心。新加坡擁有完善和嚴苛的監管環境,也是全球最具流動性的金融市場之一。

目前在新加坡外匯市場上,本土經紀商PhillipCapital、IG集團、CMC Markets和OANDA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經紀商之間的差距正在逐年縮小,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和盛寶銀行(Saxo Bank)也在新加坡擁有一定市占率。
其中多家經紀商在新加坡運營時間超過10年,比如IG Group和Saxo Capital是2006年進入的新加坡,CMC Market是2007年、Oanda是2008年先後進駐新加坡。這些老牌經紀商貢獻了一個有序而穩定的交易環境,客戶滿意度相當高。
英國調查機構Z/Yen於2019年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新加坡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國際金融中心,僅次於倫敦、紐約及中國香港。
國際清算銀行(BIS)2019年9月16日公布的每三年一次的外匯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外匯交易大多數通過英國、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日本等五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這些區域占據全球79%的外匯交易量;新加坡外匯市場則以6330億美元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