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弄丟了水瓶,你會怎麼辦?
叫孩子隔天回學校找找?請老師幫忙?打電話給校長?還是......找教育部長?
這不是誇張,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出掌教育部兩年多的時間裡,確實收到這樣的郵件。
新學年開始前,陳振聲接受了《海峽時報》訪問,談及好些教育相關的課題,間接給家長、學校和老師們都上了一堂課。
第一課:有高等學位不一定比老師更能勝任
弄丟水瓶其實還是小兒科,陳振聲還接見過一群家長,他們的要求是:
重新計算孩子的小學離校考試成績。
陳振聲認為,許多現代新加坡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自然也更介入孩子的生活。
但他還是希望家長能在過度管理和放任不理之間找到平衡點,跟老師合作,給予學生成長和獨立的空間。
「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不代表你更會教書......教書是藝術也是科學,跟一個人的學歷無關。」

陳振聲希望家長能給予孩子成長和獨立的空間。(海峽時報)
至於那群要求調整孩子會考成績的家長,陳振聲這樣反問他們:
「你們的孩子知不知道你們為了他們的成績,來見教育部長?如果我是其中一位孩子,知道父母為我做出這種事,你認為我會帶著什麼樣的價值觀成長?
紅螞蟻雖然不在訪問現場,字裡行間也感受得到陳振聲的無奈。
但他也認為,家長不應該因為擔心為孩子付出不夠,而感到愧疚。
「新加坡家長一般上都很認真看待孩子的教育,但一旦心生愧疚,就會過度彌補。我認為我們正在尋求平衡點,因為家長可以為學校和孩子的教育做出許多貢獻。」
第二課:「目標是超越自己,不是超越他人」

陳振聲認為,新加坡的教育體系雖然優秀,但仍應與時俱進,避免遭到淘汰。(路透社)
新加坡雖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02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表現優異,在全球81個參與評估的教育體系中排名第一,但陳振聲還是認為新加坡不該自滿: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感到驕傲,但我認為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小心謹慎的時刻......我們總有種傾向,想專注於某項長處,但如果不留意事態發展,可能很快就被淘汰。」
「從目前各項指標來看,我們表現不俗,但那不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我們必須持續關注正在影響我們,以及未來會對我們造成影響的因素。」
他也在教育部12月28日的校長委任儀式上闡述這一點,提醒主流教育體系學校必須與時俱進,而不是因為自滿而停滯不前,甚至遭到淘汰。
第三課:提升貧寒子弟表現,未必在於提升學術水平
參與2022年PISA的新加坡學生引人注目的另一點是:
經濟階層最低25%的學生在三項測試的平均得分,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低收入家庭學生更高,也高於經合組織平均。
即便如此,陳振聲還是認為必須關注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學生,幫他們拉近與來自較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學生的距離,但其中的關鍵不在於幫助他們掌握課程內容,而是注重他們在社交和情緒方面的發展,因為他們家境困苦,在這方面需要更多幫助。
陳振聲在解釋弱勢學生為什麼需要穩定、結構完整的環境,才能在學業上有所表現時,引述了他一名當過老師的朋友告訴他的故事:
有一名學生向老師解釋作業為什麼遲交的時候,說他的家很雜亂,沒地方做功課。
老師於是責罵學生,為什麼不能閉上房門,在房間裡做功課?
學生看著老師回答:「老師,我住在一房式組屋。」
陳振聲說,老師當下感到非常內疚,因為他將自己的世界觀套在一名自己不太了解的弱勢學生身上。
他也表示,雖然當局可以嘗試在這群學生上小學之前,給予相關輔導,但這仍需家長的配合,這群學生多數又來自非傳統家庭,為這項工作增添難度。

新加坡99.9%孩童已經報名就讀幼稚園。(海峽時報)
雖然有人建議實行強制性學前教育,但99.9%的新加坡孩童已經報名就讀幼稚園,關鍵其實在於提高學生的出勤率:
「我們還需要多加努力(才能幫助這群學生),但不是在教學方面,而是在社交和情緒管理等方面的發展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