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它,就能免去一些日曬雨淋。(海峽時報)
大選期間你可能錯過的細節
大家都說社交媒體的算法如何如何精準,你還不知道自己喜歡或需要看到的內容,算法總有辦法推送給你。
過去一周,大選相關的新聞看得多了,偶然見到一段優美的文字,眼球自然被它吸引住了。
細讀之下,卻發現內有乾坤:

這篇短文是本地才子梁文福博士2021年的作品,他在剛過去的勞動節再度分享,並在貼文中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為理所當然享有的一切,其實都是人們勞動的成果。
但他在貼文中所寫的另一句,搞不好才是這篇短文會被推送給紅螞蟻的原因:
「我在周末仍會忙碌地教課,教完課我會盡公民的義務,沿著長長的有蓋走道走去投票。」
投票日當天,你可能也是沿著有蓋走道一路走到投票站,但投票日前幾天,你說不定早已在前幾周鋪天蓋地而來的社媒貼文和競選宣傳冊中,看到有蓋走道的蹤跡。
例如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顏曉芳、人力部長陳詩龍和外交部長維文針對各自選區內,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有蓋走道所發表的帖子:
以及關於裕廊區的這份宣傳冊:

這份宣傳冊詳述2021年到2025年之間,在裕廊中心完成的提升工作,其中包括興建有蓋走道。(取自臉書)
就連副總理顏金勇在4月26日晚上的一場競選群眾大會上也特彆強調,榜鵝「需要更多有蓋走道」,改善榜鵝一帶的連接性:
「榜鵝是個富有特色的地方,綠意盎然,因此需要更多有蓋走道。你們有很多花草樹木、很多公園、還有一條水道,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大家(和這些設施)更好地聯繫起來。你們常走的路線,需要更多有蓋走道。」
(心急的蟻粉,可以快轉到以下視頻0『27「處:)
紅螞蟻爬了一下競選期間(4月23日到5月1日)的新聞報道,發現除了榜鵝,至少有9個選區的候選人(無論屬於執政黨或反對黨)在群眾大會或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有蓋走道」這一詞。
考慮到新加坡迅速老齡化的人口,有蓋走道的確能為居民帶來不少便利,也難怪候選人都把它提上議程。
但有蓋走道的另一個功能,是鼓勵人們多使用公共運輸。
為此,早在2018年,陸路交通管理局就通過「暢行乘車計劃」(Walk2Ride)增建了200公里的有蓋走道,銜接地鐵、輕軌,以及巴士站等,方便乘客步行乘搭公共運輸。

陸交局增建有蓋走道的同時,沿途設歇息處,讓行人尤其是年長者,走累了能休息片刻。(聯合早報)
梁文福在短文寫道:「據說目前全島各個角落有蓋走道的總長度,等於從新加坡走到馬六甲的里程。」
新加坡跟馬六甲的距離的確有200多公里,但根據陸交局的2040年陸路交通發展總藍圖,到了2040年,當局將興建額外150公里的有蓋走道。
新加坡和吉隆坡之間的距離大約是349公里,到時,梁老師或許就能再寫一篇「陪你走到吉隆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