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對黨贏得40%-50%選票的單選區當中,平均只有33%保留下來。」
「我住在布萊德嶺,卻不認識所屬的馬林百列集選區另一端的其他選區。」
蟻粉可能聽過跟以上兩句類似的話,但它們其實是在今天(8月7日)出自新加坡前進黨兩名非選區議員潘群勤和梁文輝之口:第二句是後者個人的說法,第一句則是潘群勤引述前進黨爬梳新加坡歷屆大選結果的一項發現。
這兩句話都跟一般人對選區劃分的印象有關,兩名非選區議員之所以在國會上提出,是因為潘群勤今天在國會上提出動議,要求國會呼籲政府檢討選區劃分的程序,使其對所有政黨更透明、公平。

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潘群勤。(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潘群勤在動議中提出好幾項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要求當局在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成立時立即做出宣布,並以上屆大選的選區範圍為根據,公布每個選區當前的選民人數。
她也同時問了好幾位國會議員和媒體記者這幾個月來都在問的問題:
來屆大選的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成立了沒有?
但我們先概括她的其他建議:
按照固定標準列出需要修改範圍的選區,避免選民手中的選票因為選區內選民人數相對太多而「攤薄」,同時能減低操縱選區劃分(gerrymandering)的可能性,表達對選民的尊重;
根據組屋區範圍、市區重建局規劃範圍或郵區範圍等因素,設定主要範圍(major boundaries)和次要範圍,前者必須獲得一個由執政黨和反對黨都有平等代表權的委員會批准,才可以修改;
選區範圍檢討報告公布的日期和國會解散的日期必須間隔至少三個月,讓所有政黨有充足的時間為大選備戰;
立法規定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成員,委員會也不應向總理彙報,而是直接將報告提呈國會。國會收到報告後,將立即批准並加以實施,不做任何更改。
畢丹星才是李光耀的真正門徒?
隨後,反對黨領袖畢丹星、工人黨議員林志蔚和梁文輝都發言表示支持,畢丹星更引述了建國總理李光耀在1956年和1957年的立法議會發言,闡述後者關於如何避免任何政黨通過選區劃分獲益的建議。
人民行動黨到了1959年才執政,李光耀當時在立法議會仍是反對黨議員,畢丹星此舉可說是師其故智。
有趣的是,畢丹星已經好幾次在國會引述李光耀的講話,難不成他才是李光耀真正的門徒?

反對黨領袖畢丹星。(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李光耀最後一次參加全國大選是在2011年,當時他的丹戎巴葛集選區競選團隊包括兩名新秀,除了已經退出政壇的謝世儒醫生,另一位就是現任教育部長陳振聲。
陳振聲也是主管公共服務的部長,代黃循財總理回應前進黨動議的工作,自然落在他身上。
陳振聲:讓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專業客觀地完成任務
陳振聲回復時開宗明義地指出,這項動議暗示了目前的選區範圍檢討過程不透明、不公正,其目標更是為了政黨的利益而要求重新檢視選區範圍檢討的過程,而不是以新加坡人的利益為前提,因此不能接受。

主管公共服務的教育部長陳振聲。(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他隨後也對潘群勤所提出的建議做出回應,紅螞蟻這裡挑出兩個重點:
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不掌握選民如何投票的相關資訊,檢討選區劃分時,也不諮詢任何政黨的意見;
在全國大約270萬名選民當中,每年有20萬人更換住址,若加上每屆選舉的「首投族」,每屆大選的選民結構都會出現不小的變化,即使真的操縱選區劃分也未必有效。
陳振聲過後回應梁文輝的澄清時也指出,在辯論選區劃分的程序之餘,也應注重選區劃分制度的結果,這個結果不應是哪個政黨勝選,而是能否產生一個能為新加坡帶來善治,服務國家和人民的有效國會:
「如果(梁文輝說的)結果是負責檢討選區範圍的公務員以專業、客觀的方式,盡其所能規劃出來的選區範圍,那才是(我們要的)結果。如果他說的結果是某個政黨勝選或敗選,那不好意思,我不認為公務員應該為這樣的結果負責。工人黨(在2020年大選)拿下盛港集選區,難道該由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負責?不是,當然不是。」

2020年7月,工人黨團隊攻下盛港集選區後,與該區居民互動。(海峽時報)
對於梁文輝詢問是否能指示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以「更合理的方式」劃分選區,陳振聲也指出,這等於要總理向委員會頒布更精準的指示。總理若這麼做,又會被指責干預委員會的工作。
前進黨動議最終只獲得10名反對黨議員支持,因此不獲國會通過。
但是經過兩個小時的辯論,大家最想知道的答案其實是:
來屆大選的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還沒成立。
陳振聲也說,選舉局會在委員會成立後發布消息。
好啦,大家暫且等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