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書店時在角落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完全是被書名中這個我非常喜歡的荷蘭畫家的名字所吸引。

這本書的中文版封面很簡約,不過這也無可厚非,這種書畢竟是小眾書,有興趣看的也不會在乎封面。相比較而言,維米爾在英語世界的知名度就會高一些,用他的畫作當封面就是吸引眼球的做法了。我看的這本是2017年出版的,書頁上已經積灰了。上網搜了搜,今年出版了新版本,封面也開始模仿英文版的了,估計是這個畫戴珍珠耳環女郎的畫家越來越出名了?
正如書的副標題所提示,這是漢學家的歷史書,而不是藝術史,也不是藝術賞鑒。兩百多頁的內容就是作者根據七張油畫(大多是維米爾不太知名的畫作)和一個盤子,從小處發微,來講述十七世紀的東西方歷史,他總能從人們覺得似乎毫無問題的平常之處深挖出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浩繁的史料在他手中舉重若輕,能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他能從油畫中的一個小黑奴寫到荷蘭水手客居朝鮮三十多年,甚至反認他鄉是故鄉的軼事;他能從瓷盤上的一個人物寫出菸草是如何打入一個完全不吸菸的古代中國的,進而又一躍成為「本土貨」。

最後的結論落在「人非孤島」,與其說全球化是近年才興起的,其實早在十七世紀文化之間的互動、互化就已經悄然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