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裡這個焦黑躺平趴在地上的「軀體」,跟物理學和針灸穴位有啥關係

2021年09月11日   •   9405次閱讀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向英國當代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特別委約的公共裝置藝術《新加坡地平線》目前在美術館五樓的黃廷方屋頂花園展出。公眾可連同在館內的另三件作品,回溯葛姆雷40年的創作生涯,探索人體與空間的關係。

公眾的互動成為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公共藝術《新加坡地平線》的一部分。(國家美術館提供)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入口處的鑄鐵雕塑《靠近V》。(國家美術館提供)

一踏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你會看到一個焦黑色的軀體趴在地板上,令人想到中國年輕一代近年蔚為流行的社會現場「躺平」,非常吸睛。這件鑄鐵雕塑《靠近V》其實出自英倫當代知名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71歲)之手。

《靠近V》作於1998年,葛姆雷的具象雕塑採取面部朝下的姿勢,仿佛擁抱大地。展覽策展人林沁怡講解時說,這塊實心鐵是鑄自藝術家的身體,這種材質與大地的熔融芯(molten core)相關,重量是人體質量的7.5倍。這令人反思人類在空間與時間相對的位置,因受重力影響,將我們連接到旋轉的地球。

雕塑的姿態不是人類一貫的垂直前進,反而是靜止的俯臥,傳達了我們與周圍建築、大地的聯繫。這也可說是對母與子古典形象的當代詮釋,因生態變化,地球母親承受嚴重勞損。

雕塑《感》通過建築中常用的混凝土,將人體作為一個建築單位來思考。(國家美術館提供)

上到三樓最高法院翼東南亞展廳外面,雕塑《感》(1991)通過建築常用的材料——混凝土來思考人體作為一個建築單位,立方體的尺寸代表一個蹲伏的身體姿勢可以占據的最小尺度。立方塊將人形以空無來呈現。葛姆雷以自己為模具的鑄蠟置入混凝土內,熔化之後,留下了人形的空間的記憶。我們只看到碰觸到混凝土塊的兩隻手掌和一個頭顱。這些痕跡顯示了人類內在意識與外在環境的連續性。

懸掛在樓梯空間的雕塑裝置《發酵》,將人體呈現為一個動態能量場。(國家美術館提供) 位於同一層樓,懸掛在皇家樓梯空間的雕塑裝置《發酵》(2007),是由不規則的幾何多邊形狀不鏽鋼棒材構成。真人尺寸人形在移動中,在形成或消失中,似虛似實。其創作靈感受到泡沫結構的啟發,也受量子物理學的影響,挑戰傳統雕塑的實體形式,將人體呈現為一個動態能量場,其懸架營造失重感。林沁怡建議公眾也可用手機聚焦的視角來觀賞這件雕塑。 邀觀眾互動完成作品

上到五樓的黃廷方屋頂花園展廳,才是重頭戲所在——美術館向葛姆雷特別委約的公共裝置藝術《新加坡地平線》(2021)。葛姆雷的作品一直關注於探索人體與空間的關係,而來到約5米高的鋁圈(航空業常用材料)矩陣《新加坡地平線》,人的實體消失了,公眾互動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林沁怡說:「若公眾沒跨入交織的圓圈內走一走,作品等於未完成。公眾可觀察身體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隨圈圈而調整。」

當代雕塑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的作品一直探索於探索人體與空間的關係。(國家美術館提供)

葛姆雷說:「《新加坡地平線》有一點舞蹈的成分,圓圈可以是呼啦圈;它邀你意識到更多的動物本能,感受它……沃爾特帕特說,所有藝術都不斷渴望音樂的條件——所以它存在於你之外,但也存在於你的內部,在某種程度上,擁有你。《新加坡地平線》沒任何東西可以展示,也沒任何東西可說。它是個邀請,讓你通過它感受自己的生活。」

這是美術館黃廷方屋頂花園展廳委約的第五個作品,也是第一個非亞洲生長的國際藝術家的個展。這也是美術館第一次結合藝術家其他作品一同展出,通過四件作品回溯葛姆雷40年的創作生涯,如何受到佛教雕塑與哲理,簡約主義與量子物理學的影響。不同作品占據美術館各個空間,構成葛姆雷所說的建築物的「針灸穴位」,以刺激公眾對空間的反應。

葛姆雷曾獲1994年特納獎,1999年英國倫敦南岸視覺藝術獎,2007年伯恩哈德海利格雕塑獎,2012年大林獎和2014年大英帝國(OBE)騎士勳章等。其公共藝術蜚聲國際,在世界各地重要美術館舉辦個展,作品被永久收藏。

展覽即日至2022年10月30日,在國家美術館一、三和五樓舉行。詳情可上網:www.nationalgallery.sg/exhibition/antony-gormley了解。

記者:黃向京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新幣兌人民幣匯率5.63!創14年新高!換匯千萬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對你的Singpass做這些事,換來的不是快錢,而是坐牢!
2025年05月06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這8個鮮為人知地方,禁止進入!
2025年05月06日   •   9576次閱讀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2025年05月05日   •   8550次閱讀
衛塞節遇上母親節,新加坡一波活動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人過關新方式!手機一掃,輕鬆通關去馬來西亞!
2025年05月06日   •   7182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新加坡留子們必看!在新加坡地鐵月台口渴,「喝下一口水」險挨罰500新元!😱
2025年05月06日   •   4617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275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24萬富豪集體湧入新加坡!他們為何對獅城情有獨鍾?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閱讀
與新加坡人結婚有醫療和生育補貼?官方回應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