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珊瑚礁修復計劃穩步進行 WWF新加坡招募志願者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新加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國家公園局合作,在我國南部海島推動深海珊瑚修復工作。基金會招募公眾加入成為志願者,為海洋保育工作盡一份力。
國大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去年正式啟動深海珊瑚修復計劃,世界自然基金會(新加坡)也在愛普生(Epson)東南亞的支持下加入。計劃主要在我國南部海島展開,旨在推動新加坡本土珊瑚物種的培育與修復。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首個針對深海珊瑚的培育與修復計劃。
我國失去約60%珊瑚礁
世界自然基金會(新加坡)自然保護局副局長烏瑪·薩奇達南丹(Uma Sachidhanandam)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說,我國大部分的珊瑚礁都集中在南部海島。由於氣候變化和城市發展,自1960年開始,我國已經失去大約60%的珊瑚礁。
有鑒於此,她透露,團隊的首要任務是通過這項計劃,研究如何在南部海島試點修復退化的珊瑚礁,尤其是在光照有限區域的珊瑚礁。
「我們的目標是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能自然適應低光照的珊瑚,然後將它們移植到南部海島光照有限的珊瑚礁上。」

團隊計劃在南部海島種植長達200米的珊瑚礁,目前已培育出大約1500株珊瑚。(圖:陳良同)
計劃種植200米長珊瑚礁
烏瑪表示,團隊計劃在南部海島種植長達200米的珊瑚礁,目前已培育出大約1500株珊瑚,並順利將超過100株移植到龜嶼。
團隊也預計最遲在本月尾,在聖約翰島的棋樟灣(Bendera Bay)設立12個苗圃平台,並將珊瑚移植到那裡,以長出新的珊瑚礁。
不過,她坦言,珊瑚的維護與監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勞力,具備很大的挑戰,包括必須應付快速生長的藻類,以及面對城市發展所帶來的高沉積問題。
「藻類在光照下生長得非常快,這會導致珊瑚窒息,因此需要定期清除。沉積物是海水中的懸浮顆粒,這些顆粒在珊瑚生長時往往會沉積在珊瑚上,也會導致珊瑚窒息,並阻止它們快速生長,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導致珊瑚死亡。」

團隊正在積極招募與訓練公眾來擔任志願者,幫助進行研究和監測工作。(圖:葉衍嫻)
招募「公民科學家」
對此,烏瑪說,團隊正在積極招募與訓練公眾來擔任志願者,並且成為一名「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幫助進行研究和監測工作。
參與計劃的志願者,將同國大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定期進行珊瑚監管與維護工作,包括潛入水中清除沉積物和藻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