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迪和他的1歲大兒子以及太太。(森迪臉書)
作者 侯佩瑜
48歲的Nadanasigamani Senthil(音譯,森迪)來自印度。1995年,20歲的他飄洋過海來到新加坡當建築工人,那時他日薪只有16元。
和許多外籍客工一樣,起初他只想要多賺些錢寄回老家,讓家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森迪告訴《海峽時報》:
「我帶著小小的夢想來到新加坡。但在這裡我看到了很多機會,我漸漸愛上了新加坡。這裡的安全、治安、法律和秩序,讓我覺得這裡是個能稱之為家的好地方。」
在新加坡打拚了28年的他,如今已是一家電氣工程公司Triple Power Engineering的董事,也是靜山民眾俱樂部的印度活動委員會主席。
起初,他持著工作準證(Work Permit,簡稱WP)到本地打工,是為了存錢進修,頭兩年幾乎都是住在建築工地里。
森迪描述當時的住宿簡陋情況說:
「以前,我們得自己找建築材料,找到什麼就用什麼,在建築工地搭個臨時地來居住。如今,工人們都能住上有正規管理系統的宿舍里。」
儘管生活不易,他還是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別獲得了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的電氣安裝資格證書,然後用這些證書獲得了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簡稱EP)。 (編按:在新加坡,工作準證和就業准證的月薪不一樣。目前,就業准證一般發給專業人士或經理級員工,他們的月薪至少要達到4500新元,是工作準證持有者月薪的2倍至5倍。)

森迪如今已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海峽時報)
突然出現的搶匪,成了他紮根新加坡的轉折點
森蒂雖然感恩新加坡給與他進修的機會,但發生在1998年的一件事,讓他下定決心要在新加坡安家。 有天晚上,他在放工回家的路上,遇到一起搶劫案。
他回憶說: 「我聽到一名婦女大喊有賊啊,接著就看到一個男人跑走了。於是我緊追在後,最後捉住了該名男子。與此同時,有路人報了警。」
該名男子後來被警方逮捕了。
隔天,警察到他工作的建築工地找他,還等他洗完澡,才把他請到警察局錄口供。警察對他很好,後來還給他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他幫助捉賊。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讓我知道新加坡警察部隊是友好和平易近人的,我告訴我的同事,他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向警方報告任何不當行為。」
這件事也讓森迪想要服務社區。
他在2000年當起了黃埔民眾俱樂部的義工,2004年搬家後,轉到靜山民眾俱樂部繼續服務至今。
與此同時,他繼續修讀兼職課程,並考獲多項專業資格,包括2000年在工教院獲得高級國家工教局證書(Higher Nitec)及2007年在義安理工學院獲得電氣技術文憑。
他在2001年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並在2008年獲得新加坡公民身份。
森迪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便出身寒微,只要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以及樂於回饋社會,也是新加坡移民局青睞的入籍人選。

2016年1月17日,李顯龍總理出席靜山民眾俱樂部舉辦的淡米爾豐收節(Pongal)慶祝活動。森迪(總理右手邊紫色衣服者)就是籌辦這個活動的策劃人之一。(海峽時報)
「不斷提升自己+服務社會」是他的座右銘
學海無涯,森迪在2009年獲得了新加坡建設專科學院(BCA Academy)的機電協調專業文憑。
他的夢想是在新加坡獲得大學學位並成為一名專業的工程師。 為加強全民防恐和緊急應對能力,新加坡2016年推出全國保家安民計劃(SGSecure)。森蒂認為這是回饋社區的一種方式,那時立即下載了這款手機應用程式,想在有需要時,成為發揮緊急應對能力的「救援者」。此外,他也呼籲其他朋友也參與其中。
去年11月,他鄰近的住家單位發生火患時,SGSecure應用程式就派上了用場。
當時,位於宏茂橋1道第307C座組屋的16樓單位發生火患,森迪通過SGSecure接到通知,擔心住在該單位的老伯安危,立即跑到失火單位。在發現老伯已自行疏散後,他繼續留在該處幫忙滅火,來回住家拎了4桶水,直到民防部隊抵達。

協助滅火的森迪去年11月向記者講述當時的救火情況。(新明日報)
森迪說,自2013年以來,他每年至少參加一次應急準備培訓,所以他知道火災發生時該怎麼做。當然,現實生活中的火勢會比訓練時的要嚴重得多,但好在他已經接受了一定程度的訓練,知道該怎麼做。
他也因此獲得民防部隊頒發的社區援救者獎。

森迪已經在新加坡居住了28年,占據了他人生的一大半時間。
他說,感謝新加坡給予他的所有機會,並堅信要回饋社會。
「我是作為一名建築工人來到這裡,這裡給了我不斷提升和成長的機會,給了我和我的家人一個安穩的家,新加坡給了我這麼多,我想回報我的國家。」
他在2018年結婚,目前育有一個一歲大的兒子,第二個孩子也即將出生。
他說: 「我希望當我的孩子長大後,他們也能當義工,作為第二代公民為社區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