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學館董事會日前揭曉了新科學館的設計方案,由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ZHA)與Architects 61合作設計。
作為新加坡人獲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 (STEM) 教育和體驗的重要場所,新館將提供獨特的設施與功能,並延續其自1977年成立以來的使命,即激發學齡兒童的好奇心與創新精神,並計劃通過新的場地和設施擴大其影響範圍,讓所有年齡段的新加坡人都能了解並認識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新科學館以新加坡裕廊湖花園的自然景觀為靈感,著眼未來,增加了訪客與周圍花園和湖泊的互動。新館由五個相互穿插的矩形體塊組成,容納了各種展廊、互動實驗室和活動空間,並為訪客、行政辦公室、檔案和服務區提供的附屬設施。
新科學館的五個體塊皆採用超大窗戶作為「單片眼鏡」,可一覽湖泊的優美景色。每個體塊都有獨特的朝向,以加強室內和室外空間之間的關係。新館的設計仿佛漂浮在周圍的公園之上,引導訪客通過一系列庭院和花園從相鄰的地鐵站到達裕華園內的寶塔。此外,憑藉豐富多樣的室內外、屋頂教學空間的運用,科學館將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接觸科學和自然的場所,同時為社區活動提供服務。

新科學館將設有一個兒童畫廊,其面積是現有畫廊的兩倍多,並擁有獨立的互動式戶外水上遊樂區、再生林中的探索小徑以及屋頂花園中的感官小徑。
年長的學生可以參加鼓勵動手學習科學概念的專業實驗室和工作坊。新的生態實驗室將支持學生進行科學調研,他們可從生態花園中直接採集樣本並進行研究,並在學校或家中通過物聯網設備繼續監測從樣本中收集的數據,從而將學習體驗延伸至參觀之外。科學館還將通過應用和展覽向訪客介紹垂直農業系統等多種可持續發展實踐。

新的科學館將設有一個新天文台供小天文學家們了解宇宙,同時向他們提供一個數字製造實驗室和孵化器項目;此外還設有一個創客空間,供年輕發明家將他們的想像力變為現實。新的戶外活動廣場將呈現STEM項目與社區活動,並將成為該館的焦點。

根據新加坡2030年綠色計劃,新的科學館採用了可持續設計原則和能源績效戰略,以減少凈碳排放。ZHA和Architects 61與Atelier Ten合作設計,以BCA Green Mark Platinum超低能耗認證為目標,其戶外區域避開日光直射但暴露在盛行風中。自然通風和可控日光將減少能源使用,同時提升遊客的體驗和幸福感。光伏和隔熱屋頂花園將有助於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採用智能建築管理系統的高效空間調節旨在將能源消耗降低40%以上,同時通過整體水資源管理和景觀設計來保護和恢複本土植物群落。

新科學館位於裕華園地鐵站旁,計劃於2027年左右開放,屆時也將是科學館成立50周年。科學館董事會執行長林直明教授說道:「我們對新科學館的期望是為不同年齡段和背景的人提供一個真正有益的場所。新建築的通用設計原則是為所有訪客提供平等的機會。我們也一直在當前的場館嘗試新的項目和展覽形式,並留意可以為訪客提供更好體驗的最佳實踐應用,這其中首要的是與社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確保我們共同創造一個充滿吸引力,且能激發對科學好奇心的場所。」

科學館董事會主席Tan Yen Yen女士說:「由於STEM行業對塑造後疫情時代的未來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們對新科學館推動整個地區STEM教育和探索發展的潛力充滿信心。我要感謝教育部和我們所有的合作夥伴,感謝他們相信科學館有激勵幾代人的能力,並堅定不移地支持和幫助我們提升工作的影響力。」
(效果圖 by Negativ,最終設計可能有所變化)
Project Team
Architect: 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
Design: Patrik Schumacher
ZHA Project Directors: Michele Pasca Di Magliano, Maurizio Meossi
ZHA Project Associate: Cristina Capanna
ZHA Project Team (Design Development Stage): Benedetta Cavaliere, Damir Alispahic, Didem Sahin, Flavia Santos, Gabriele De Giovanni, Gizem Muhtaroğlu, Juan Pablo Londono, Lara Zakhem, Lorena Espaillat Bencosme, Luciana Maia Teodozio, Mauro Sabiu, Sara Criscenti, Shi Qi Tu, Valeria Perco
ZHA Project Team (Concept and Schematic Design Stages): Jakub Klaska, Cristina Capanna, Bogdan Zaha, Millicent Anderson, Sara Criscenti, Chantal Matar, Arian Hakimi, Stefano Iacopini, Serra Pakalin, Stefano Paiocchi, Martina Rosati, Harry Spraiter, Maria Touloupou, Sven Torres, Shi Qi Tu, Alessandro Cascone, Zsuzsanna Barát
ZHA Competition Project Directors: Michele Pasca Di Magliano, Maurizio Meossi
ZHA Competition Associate: Jakub Klaska , Mario Mattia , Arya Safavi
ZHA Competition Project Architects: Cristina Capanna
ZHA Competition Project Lead Designer: Bogdan Zaha
ZHA Competition Team: Saman Dadgostar, Sven Torres, Michela Falcone, Natasha Marks, Serra Pakalin, Billy Webb, Michael On, Neil Rigden, Alex Turner, Damiano Rizzini, Christina Christodoulidou
資料來源、版權所有: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