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讓人們想像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並不能促使他們改變自身行為。
研究表明,有必要針對不同人群(從氣候懷疑論者到可持續生活倡導者)定製傳播策略。
該研究論文最近發表在《PLOS Climate》期刊上,該期刊文章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進一步理解氣候影響和解決方案。
一項新研究表明,公眾感知氣候變化風險的方式仍有待加強。與「眼見為實」相反,儘管人們看到了氣候變化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但並沒有因此而作出行動。對於氣候懷疑論者[1]和已經進入可持續生活個人來說尤其如此。
在新大綜合研究學院(SMU College of Integrative Studies)副教授 Terry van Gevelt 的帶領下,這項研究調查通過使用沉浸式虛擬體驗向公眾傳達氣候變化的風險,尤其是亞洲沿海城市。該研究數據基於2021年對香港1,500名受訪者的實驗調查,研究名為「使用未來極端天氣事件的虛擬模擬來傳達氣候變化的風險」。

Terry van Gevelt 副教授在詳細闡述研究方法時說:「我們創建了一個完全可行且嚴格的極端天氣事件模型,該模型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比預期效果更加顯著。我們模擬一個極端天氣事件——即超級颱風襲擊了一個亞洲沿海城市(以香港為例),我們創建了該事件的模擬效果。這種虛擬模擬可以看作是一種風險溝通工具,或者是一種經驗交流式地展示氣候變化未來影響的方式。」
但作者表示,也不要因此高估了沉浸式可視化在傳達氣候風險方面的有效性。
Terry van Gevelt 副教授說:「可視化氣候變化對我們居住的城市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我們應該因此敲響警鐘,改變個人行為並支持代價高昂的緩解措施。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眼見未必為實』,尤其是對氣候懷疑論者來說。這表明,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能夠傳達氣候變化風險。因此,我們需要接受複雜性,並將具有高度針對性和情境化的沉浸式體驗,視為全面參與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研究結果於2023年2月1日發表在《PLOS Climate》期刊上,這是一家總部位於加州的為非營利性和開放獲取的期刊,專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跨學科和多學科研究。該研究與美國杜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河海大學和中山大學均有合作。
[1]氣候變化懷疑論者是指那些不認為人為氣候變化正在發生的人士。
註:本文原文轉載於SMU NEWS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