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獵人」履帶式步兵戰車。

駕駛艙內的多功能液晶顯示屏。
有著「獅城」之稱的新加坡地處馬來半島最南端,背靠馬六甲海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其軍事力量不容小覷。近年來,新加坡陸軍加強裝備發展,推出自行研製的新一代履帶式步兵戰車。該型戰車具有哪些特點?
小國的「重甲集群」
與世界上其他城市國家不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被日本占領,新加坡自獨立以來一直保持一支相當規模的重型裝甲部隊,作為抵禦侵略的主力軍。
新加坡陸軍裝甲部隊最早成立於1968年,目前共有4個裝甲營,分別是1個重型裝甲營和3個裝甲步兵營。其中,重型裝甲營裝備有200餘輛「豹」2SG主戰坦克,這是新加坡裝備的「豹」2A4主戰坦克的升級型號,達到「豹」2A6主戰坦克作戰水準。裝甲步兵營主要裝備美製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比奧尼克斯」履帶式步兵戰車、「特雷克斯」AV81輪式步兵戰車和「獵人」履帶式步兵戰車等。除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外,其餘3款戰車都是新加坡自研裝備,體現了新加坡國防自主思想。
國產戰車分步發展
新加坡獨立不久,曾分批從美國引進650餘輛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作為裝甲步兵營的主要載具。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陸軍不再滿足於這種老式的「戰場計程車」,提出新一代步兵戰車研製計劃,最終催生出「比奧尼克斯」系列履帶式步兵戰車。
「比奧尼克斯」是新加坡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本土化步兵戰車,擁有較強的火力與裝甲防護性能。這款戰車主要有兩種型號,一種是帶雙人炮塔的IFV25型,主要武器是一門美製M242「大毒蛇」25毫米機關炮,戰鬥全重23噸,可搭載7名步兵。另一種是帶有單人炮塔的IFV40/50型,主要武器是一挺12.7毫米重機槍和40毫米榴彈發射器,戰鬥全重不到21噸,可搭載11名步兵。新加坡在其基礎上還推出了裝甲回收車、裝甲架橋車和裝甲掃雷車等。
作為新加坡第一代國產步兵戰車,「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綜合性能平平,尤其是未配備反坦克飛彈,無力抵擋坦克部隊的進攻。彼時,美軍M2步兵戰車在伊拉克戰場上被反美武裝的火箭筒大量擊毀,而以色列重型步兵戰車卻在哈馬斯火箭炮的打擊下安然無恙,這給了新加坡陸軍和軍工企業極大啟發。新加坡同樣國土面積狹小,裝甲車輛應更注重防護性能。
2001年,新加坡陸軍在升級「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的同時,開始「下一代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研製工作。新項目吸收了「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研製經驗,同時注重裝甲防護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該車於2017年被授予「獵人」稱號並進入量產階段,2019年開始交付部隊。
新車綜合性能強
「獵人」步兵戰車採用全新的履帶式底盤、無人炮塔設計,可搭載包括駕駛員、炮手和車長在內3名乘員,以及8名步兵。該車戰鬥全重29.5噸,長6.9米,寬3.4米,高3.4米,重量和體型明顯超過「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發動機為一台720馬力的MTU 8V-199TE20型柴油機,確保「獵人」步兵戰車在大幅增重的前提下擁有較強的機動能力,最高車速達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獵人」步兵戰車號稱全球第一款全數字化步兵戰車,配備數字化戰場管理系統,可集成到陸軍作戰網絡中,與不同軍兵種平台進行信息交換。這套系統還能接收包括MINI-T偵察系統、「背包機器人」及無人機等偵察設備傳來的圖像,有助於增強部隊的火力、防護力、機動和態勢感知等能力。
防護力方面,「獵人」步兵戰車採用模塊化防護思路,通過換裝不同防護等級的復合裝甲模塊,確保防護水平滿足作戰需求。車體四周安裝有雷射告警系統,遙控武器站上也預留有主動防禦系統安裝位置,能進一步提升應對反坦克飛彈和火箭彈作戰能力。
武器裝備方面,「獵人」步兵戰車採用以色列開發的新一代「薩姆森」30遙控武器站,裝備一門30毫米機關炮、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8個76毫米多用途煙幕彈發射器,同時擁有獨立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炮塔內還能裝備2枚「長釘」多用途反坦克飛彈,用於打擊坦克或低飛的直升機。此外,「獵人」還可換裝火炮系統,進一步提升作戰火力。(趙燕朋 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