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外表似乎很重要。
在工廠工作的都是帶有機械臂的機器,它們一般都不會出現在購物中心的前台上,而一些公共場合的機器人看起來都很像人類,比如中國研發的女機器人佳佳(Jia Jia),在日本佛寺宣揚佛法的機器人Mindar。

▲長相類似人類的中國機器人佳佳(左)和在日本佛寺宣揚佛法的機器人Mindar。(網絡圖片)
於是,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看起來像人類的機器人可能會在辦公室里更受歡迎。如果我們把一些管理任務交給「機器人主管」,讓它們在指出員工的不足時也能像人一樣展現同理心,那樣不是很好嗎?
然而,我們的研究發現,機器人長得像人類,讓它「更難做人」。
這項研究發表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其結果表明,當員工從「機器人主管」那裡獲得負面評價時,他們更可能會對這些機器人表現出敵意。
因為員工們認為這些機器人對他們帶有「不好的意圖」。當然,正常情況下,我們並不會認為非生命物體具有人類的思維,但如果它們看起來像人類,我們就會這樣認為。因此,員工很可能覺得那些負面評價具有「侮辱性」,並會以惡意方式進行報復。
相比之下,如果這些機器人看起來並不像人類,員工在收到負面評價時,就不會有被冒犯的感覺。這就像有人踩了你的腳,只有當你認為這個人是故意的時候,才會覺得生氣。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介
任啟智 | Sam Yam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助理院長(師資發展)
管理與組織系主任、院長講席副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
教研領域:判斷與決策、領導力、組織行為學、商業倫理等
我們針對亞洲兩組不同的大學生展開了實驗研究。在第一項研究里,我們將這些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機器人主管的臉是一個空白螢幕,說話的聲音也很「機械」;另一組的機器人主管叫Paul,它的臉是一個動畫螢幕,說話還帶著口音。
我們對每個參與者都分配了一個「盟友」,他們會在實驗中偽裝成參與者,但事實上,他們的行為在實驗前就進行過排練了。我們對兩隊的人進行了有關足球知識的小測驗,然後讓機器人主管對低分者進行負面評價,比如說「你的成績比平均分數還差」等等。
隨後,參與者須要在調查中回答自己對此的感受,例如「機器人對我很不禮貌」等,以及想對機器人展開報復的意圖,例如控制機器人的電量,讓它們一直充電或關掉它們的電源。

▲從左到右分別為:控制狀態下的機器人、外觀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外觀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給出負面評價時的狀態。
結果表明,在兩組機器人給出相同負面評價的情況下,參與者會對外觀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那裡感受到更大惡意,而且被冒犯的感覺也更為強烈。最終,這些感覺又會增強他們對這些機器人的報復意圖。
在第二項研究中,我們對同樣的情況再次展開了研究,只不過這一次,只有那些「盟友」收到了負面評價,而參與者只是站在一邊旁觀。但結果仍然顯示,他們對外觀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的報復意圖更加強烈。
如今,在工作場所內研究機器人的作用非常重要,雖然很多人對機器人監工的概念還不太熟悉,但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很多機器人開始擔任企業的管理任務了,例如職業培訓、績效考核以及員工的僱傭和解僱問題。因此,我們的研究報告也提醒著企業,將機器人的外觀設計成人類的模樣並不是適用於所有情境的最佳選擇。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南華早報》
原文標題為Looks do matter in the office, even for robots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任啟智,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主任、助理院長 (師資發展)。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