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時候,在沒有辦法的情況,自己潛能被逼出來,最終讓其他人刮目相看。
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人口密集,沒什麼特殊資源,所以在建國之初沒人看好他,然而,新加坡並沒有為此頹廢,而是依靠馬六甲海海峽,讓自己成為一個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的國家。
那麼,新加坡是什麼時候獨立的,又是怎麼獨立的?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這個事情。
新加坡曾經和世界兩個大國有過交集,他們分別是英國、日本。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開始管理新加坡,本以為就他一個人怎麼管理一個國家地區,然而不要想看當時英國的力量,他的到來意味著後續會有無數人到達。

五年後,新加坡成為了英國殖民地,起初新加坡屬於印度管理,之後他們發現了新加坡地理優勢,將他們稱為海峽殖民地,直接由英國本土管理。
隨著科技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開通,新加坡成為了亞歐貿易的重要港口,當地的橡膠種植業也因此受益,新加坡成為了全球最重要橡膠加工基地。

由於,新加坡出色地理位置,英國方面在這裡建立了一處海軍基地,只不過這個海峽沒什麼戰略艦,只有在新加坡需要的時候才會從歐洲調動過來。
邱吉爾把新加坡比作「東方的直布羅陀」之所以會有這個比喻,主要是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入口,是連接東亞、大洋洲、南亞、西亞、非洲、歐洲重要航道,有海上生命線之稱。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不到兩天,日軍對馬來西亞發動襲擊,英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兩個月左右時間,日軍席捲馬來西亞、負責守衛新加坡英國軍隊在12月15日無條件投降,十三萬名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守軍成為了戰俘,該戰是英國軍史最大的浩劫。
浩劫不浩劫我們不管,1942年以後,日本控制新加坡後給他們取了一個新的名字:昭南島。

1942年至1945年,這三年註定是段悲慘的回憶,日本在新加坡無惡不作,殺人放火,做盡壞事。日本人這樣做,主要是報復新加坡華人支持國內抗戰。
1945年,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英國軍隊回到了新加坡,軍事管制後,海峽殖民地解散,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後,人民當家做主的思想逐步萌發,英國人控制力減弱,新加坡人民擁有了較大的自治權利。

1959年時候,新加坡取得「自治邦」地位,英國不再派總督,直接由民選,很快首屆民選政府宣布就職,李光耀成為第一任總理。
李光耀是新加坡歷史上非常重要人物,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新加坡的今天。
李光耀成為政府總理後,已經有了獨立的想法。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
這個方案對新加坡十分有利,李光耀難以做決定,打算把這個選擇權交予全國人民,經過一番公投,71%贊成,就這樣,新加坡成為了馬來西亞最為重要一部分。
只不過,這次加盟沒有持續多久。
馬來西亞人十分忌憚華人的能力,十分擔心有一天華人會主導一切,所以他們就想出各種法子預防這種情況發生,歧視華商政策,同時希望擴大馬來亞的聯盟黨地位,削弱新加坡人民黨地位,反正就是找新加坡不自在。
馬來西亞的操作讓新加坡人很是不爽,覺得他們沒有平等對待自己。

就算如此,李光耀等人還是不願意放棄,希望通過一些積極方式為新加坡爭取到更多權益。
由於兩個地區矛盾難以調和,處處實行「馬來西亞優先」巫統認為李光耀帶領華人群體會讓馬來西亞成為華人馬來西亞,馬來人地位會被邊緣化。
所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直接通過了一項緊急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獨立的國家。當年12月22日,新加坡共和國成立,同時加入大英國協。
獨立本就是件好事,只不過新加坡的獨立過程確實有些波折。

好在,這件事情沒有影響新加坡,新加坡人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和英美等國良好的關係,靠著戰後世界經濟的順風車,順利在李光耀帶領下,將新加坡從一個小港口成為了一個現代化航空、金融、港口海運、旅遊業為主的經濟簽過,他的高速發展,讓其和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被稱之為亞洲四小龍。

現在想一想,新加坡還是應該感謝馬來西亞將自己踢出去,要不然就不會有如此繁華的新加坡。
對此,你們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