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工作兩年,月薪過萬,卻多次申請PR被拒;沒有名校學歷,工資一般,反而順利獲批?今年6月26日,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ICA)推出全新PR申請系統讓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了新的變化。
本期,安遷移民的三位老師將為大家從經濟、學歷、社會融入以及申請時機四個方面,帶來乾貨滿滿的分享。

上一期,Elena, Kay分享了安遷移民的創業故事
經濟貢獻:年齡與薪資的平衡
"很多人以為只要工資夠高就一定能拿到PR,這是一個誤區,ICA更看重的是整體的經濟貢獻。"
實際上,不同年齡段的申請者面臨不同的薪資要求:
年齡與薪資指南
30歲以下:月薪5,000-8,000新幣較有競爭力
35歲左右:建議月薪達到8,000-10,000新幣
40歲以上:通常需要10,000新幣以上
實用建議:單一條件達標不等於必過
"我們遇過月薪2.5萬的客戶被拒,也有月薪6000就獲批的案例。關鍵在於整體條件的匹配度。"
企業實際運營要求
"公司的經營狀況很重要,有些客戶以為自雇EP開設公司就能提高PR申請成功率,但如果只是空殼公司,續簽EP都會有問題。"
政府評估創業者和自僱人士實際運營的要求:
有真實的營業額和流水
聘請本地員工,創造就業機會
按照利潤繳納17%的公司稅
學歷:敲開PR之門的第一塊基石
"學歷確實重要,但並不僅僅指名校文憑,而是包括專業技能認證、持續進修記錄在內的完整教育履歷。"
ICA會從申請者的整體教育背景來考量 - 不僅看院校水平,更關注教育經歷與職業發展的匹配度。這也意味著,即便不是名校畢業,通過持續進修、獲取專業認證,或參與與行業相關的培訓項目,都能有效提升申請競爭力。
本地VS海外學歷
新加坡本地大學文憑最受認可
世界大學排名前500的海外院校也普遍獲得認可
在職進修的相關證書(3-6個月以上)也將納入考量
學歷提升渠道
攻讀碩士學位(SMU、NUS等院校的EMBA項目廣受歡迎)
選擇與行業相關的專業認證課程
參與政府認可的技能提升項目
案例分享:深造助力PR申請
"我們有一位來自科技行業的客戶,本科畢業後在新加坡工作4年,申請PR兩次被拒。在我們的建議下,他一邊工作一邊攻讀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計算機碩士課程。期間通過實習接觸本地企業,建立人脈網絡,最終在畢業前夕第三次申請獲得批准。"
社會融入:PR申請的另一塊基石
"社會融入度是最容易被忽視,卻極其重要的因素,它體現了申請者在新加坡紮根的決心。"
如何展現社會融入度?
文化認同
參與本地社區活動
學習使用基本的本地用語
了解新加坡多元文化
許多申請者會通過義工服務來展現對新加坡的融入度,相比單純的追求服務時長,更重要的是義工服務的質量。
義工服務的"量"與"質"
建議完成20-100小時不等的義工服務
選擇與個人專長匹配的義工項目
保持長期參與而非突擊性服務
實用建議:義工服務要因人而異
"比如一位企業家客戶,我們就建議他做創業導師,指導本地年輕人創業,這比簡單的清潔服務更能發揮他的價值。"
聯繫Kay老師,找到最有效率的融入角度

(微信ID:kay_cheong)
案例分享:"深度融入"
"我們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客戶,在新加坡工作7年,她不僅擔任社區義工,還成為了本地學校的家長義工主席。雖然她的工資不算特別高,但憑藉出色的社會融入表現,最終成功獲批。"
申請時機:把握黃金期
"很多人問我們什麼時候申請PR最合適,其實這要考慮多個時間維度。"
居住時間指南
EP持有者:建議滿1-1.5年後申請
S Pass持有者:建議2-3年後申請
實用建議:
ICA會查看申請人在新加坡的實際居住時間,而不是簡單的看工作準證年限,建議每年在新加坡居住超過183天。
其他關鍵考量因素
家庭規劃
已婚帶孩子的申請者更具優勢
40歲以上申請者尤其需要家庭因素加持
建議全家一起申請,展現紮根決心
行業前景
科技業:AI、數據分析等最受歡迎
金融業:尤其是金融科技領域
醫療行業:護士等緊缺人才優先
環保產業:配合新加坡綠色發展戰略
推薦信的準備
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新加坡公民或PR
工作領域和社交圈的推薦人結合
3-4封推薦信展現多方面融入
特殊人才通道
ONE Pass持有者(月薪3萬以上的頂級人才)
創新創業者(為新加坡帶來顯著經濟貢獻)
專業技能人才(如醫生、研究員等)
實用建議:
「外籍人士可以通過SRS(退休輔助帳戶)展示在新加坡的長期規劃。每年在SRS帳戶存入35,700新幣,這不僅可以降低個人所得稅,也能展示在新加坡的長期發展規劃。」
寫在最後:PR申請是一個系統工程
"千萬別把PR申請看作是簡單的表格填寫,這是一個需要長期規劃的系統工程。每個申請者都是獨特的,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組合。"
想了解如何規劃最優路徑? 掃描下方二維碼 跟Kay一對一溝通
(微信ID:kay_cheong)
紙上得來終覺淺,下一場直播帶你了解棘手的移民故事
Alex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
安遷移民留學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