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是,在蘇丹回教堂重建期間,由於回教堂擴展到亞拉街 (Arab Street) 以外的範圍,所以毗鄰的橋北路 (North Bridge Road) 不得不繞著回教堂而建。

參觀期間,您可以近距離觀賞這些洋蔥形圓頂。每一個圓頂底座都飾有一圈玻璃瓶底,這些都是由貧困的回教徒在重建回教堂時捐贈,這是為確保所有回教徒,無論貧窮富貴,都可以為重建回教堂出一份力。

這座回教堂是在 1975 年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這裡一直都是回教社群聚集之處。如果您是齋戒月期間到訪,這個地區的夜市和許多小吃攤值得一逛。

地址:Muscat Street, Singapore 198833.武吉士 (Bugis) 地鐵站附近
哈賈法蒂瑪回教堂
以女子的名字命名的回教堂並不多見。19 世紀,哈賈法蒂瑪回教堂由一位女富商捐地興建,故而以該商人的名字 Hajjah Fatimah Sulaiman 命名。

這片土地曾是這位女富商的私宅所在地,但經歷兩次盜竊和一次火災後(她順利逃出且並未受傷),她決定將土地捐出去用於建造回教堂。

哈賈法蒂瑪回教堂由一位不知名的英國人設計,其獨特的設計將歐式、馬來式和中式建築風格巧妙融為一體,甚是迷人。

哈賈法蒂瑪回教堂於 1846 年建成,回教堂的穹頂呈洋蔥狀,沐浴凈化區如同馬來房屋,內部飾有傳統的馬來回教徒木雕。窗戶護欄格柵、宣禮塔和屋頂護牆頂部都有中式釉面瓷磚。

但最吸引人的是宣禮塔,就像教堂尖塔。宣禮塔為三層結構,有兩個八邊形塔和一個細長的錐形塔,與首個聖安德烈教堂的新古典主義塔尖非常相似(該教堂後來被當今宏偉的聖安德烈座堂 St Andrew’s Cathedral所取代)。

新加坡的 「比薩斜塔」
其它歐式建築元素包括宣禮塔的多立克式壁柱,以及柳葉形門框、窗台和窗戶。
多年來,因地基不牢,宣禮塔離中心軸大約偏離了六度左右。

雖然防護工作有助防止宣禮塔進一步傾斜,但宣禮塔依然明顯傾斜,這讓遊客覺得十分有趣,還將它稱為新加坡的 「比薩斜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