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熙愛圖 / 王宇晨
衛生部3月5日在國會撥款委員辯論衛生部開支預算時宣布,將調整本地醫療系統的津貼架構,受影響的有急症醫院、社區醫院、醫院專科診所和日間手術的津貼,預計明年中生效。
這些變化有什麼,津貼會增加還是減少?zaobao.sg為你一一解釋。
1)急症醫院 新加坡人對於本地醫院的A級、B1級、B2級和C級制度應該不陌生,大家都知道等級越低的病房,住院費就越便宜。因此一些國人為了要獲得最多津貼,而入住最低的C級病房。C級病房能獲得65-80%的津貼,B2級病房則獲50-65%津貼。 然而,B2級和C級病房在硬體上的差距多年來已越變越小,衛生部認為是時候改變,不應該再以病房級別來判斷病患能獲得多少津貼,而是根據病患的家庭人均收入。如此一來,病患能自由選擇他們想要住的病房等級,不會被津貼額受限。
這項新的津貼框架將在2022年中之後生效,日間手術到時也會使用同一個津貼框架。 根據家庭人均收入(Per Capita Household Income)來計算津貼額,其實也是衛生部這次新的改變。目前,住院津貼根據病患本身的收入計算,但碰到有大家庭的較高收入者,他們就會比較吃力。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就透露,他曾碰到高收入的一家之主獨自承擔整個家庭的開支,但因為收入較高而無法獲取更高津貼,結果醫療開支帶來不少負擔。
新的津貼計算方式能更全面地評估一個人的經濟能力和負擔,也能讓本地醫療體系的津貼更一致,因為本地醫療體系其實已經有不少津貼體制採用家庭人均收入而非個人收入來計算
2)社區醫院 曾在本地醫院工作的許寶琨醫生透露,他時不時會碰到康復進展不錯並能轉至社區醫院的病患,但他們因為急症醫院的津貼額較高,而不太想要轉至社區醫院。因此,衛生部決定一律提高社區醫院的津貼,鼓勵情況已穩定的病患轉至社區醫院,以空出急症醫院的床位給更有需要的病患。
社區醫院的最高津貼將與急症醫院一樣設在80%,最低的津貼也從20%增加至30%。調整後,高達95%的社區病患,將能享有更高的津貼。
3)醫院專科診所(Specialist Outpatient Clinic) 專科診所的津貼目前相當高,最低的津貼也有50%,只要家庭人均收入高於2000元,不論是中等收入或高收入者都能獲得50%津貼。為了更好地分配資源,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衛生部決定新設多兩個津貼等級,收入更高的人津貼就會減少。

這對收入較高的國人而言或許是壞消息,但衛生部提醒,國人還是可以使用保健儲蓄、終身健保或私人保險來償還醫藥費。年長者還可以使用建國一代卡或立國一代卡。
雖然高收入者津貼降低,但也有另一個好消息。以往,住在A級或B1級病房的病患被視為私人病患,因此就算出院後要到專科診所複診,也得繼續以私人病患身份看病,支付更高的費用。許寶琨分享,他就碰過不少病患,雖然想要住在有冷氣或是更有隱私的病房,但因為擔心出院後仍得多次到專科診所看病,而選擇入住津貼病房,確保往後複診時仍能獲得專科診所的津貼。
衛生部決定不再把住院病房和專科診所津貼一併而論,病患住院時選擇要住在什麼病房,都不會影響複診時是否能當津貼病患。
說了那麼多,大家最關心的或許還是自己一家人的津貼是否會變多或變少。zaobao.sg以三個不同結構的家庭和收入等級,以家中有一或兩名成員需要住院為例,帶大家看一看不同家庭可能面對的變化。
低收入空巢家庭 低收入的家庭變化不大,他們仍能得到不少津貼,並會因為社區醫院津貼調高,而整體獲得更多津貼。

這個家庭的一家之主的收入相當高,在原本的津貼框架下,他能獲得的津貼較少。如今衛生部根據家庭人均收入來計算津貼後,這位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夾心層就能獲得更多津貼。但是,他退休父親的津貼就會減少,因為新的計算方式將讓醫療系統知道他還有其他家人能依靠,並非完全無能力支付醫藥費。
高收入的核心家庭

高收入家庭的津貼數目會減少,以符合衛生部要把資源更集中幫助有需要國人的大方向。但衛生部指出,津貼減少的人當中,多達七成的自掏腰包費用增幅最終會少於100元。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