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歷史的工業樓食堂,疫情期間生意受重創,地點又偏僻,飯菜常常丟一半,好心網民貼文為七旬老闆「打廣告」。
這間食堂位於加基武吉路一帶的高登貨倉大廈,大廈和位於四樓的食堂都已有40年歷史,只有一個攤位專門賣經濟菜飯,有網民日前在面子書貼文,表示大家因居家辦公,客流量減少,呼籲民眾支持。
《新明日報》前天走訪,食堂業者李炳基(70歲)告訴記者,他在6年前接下食堂,客源多是這一帶的員工,德士司機等。自去年阻斷措施開始,食堂生意減一半,為開源節流,他辭退了兩名廚房助理,一切親力親為。

李炳基在高登貨倉大廈食堂經營已有6年時間。
他說,今年5月進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後,政府禁止堂食,由於該處位置偏僻,加上上班族居家辦公,生意再受創。
「我已經比平常的量少煮25%,不過有時還是賣不完,就只好丟掉,或打包回家。」
他透露,有附近女職員上周末在面子書看到網民的貼文,才知道有好心顧客為他「打廣告」,對此十分驚訝。
「他應該是這裡的常客,雖然不知道是誰,但非常感激。」
李炳基說,經好心顧客的宣傳後,這兩天的有新顧客上門打包,生意好轉了一些。
「他們都說是看到貼文,想來支持。」

工業樓的食堂自去年阻斷措施開始,生意就減一半。
附近貨倉職員沈小姐(29歲)指出,她的公司約8名同事在家辦公,其餘的也輪流居家辦公,所以食堂的生意肯定受到影響。
「其實這裡的食物不錯,價錢也較便宜。」
顧客林小姐(23歲)說,該處的經濟菜飯有古早的家鄉味,吃不膩。
李炳基坦言,早前食物賣不完,一半要丟掉時,每天損失約近100元(約310令吉),雖然如此,他依然不打算結業。
他之前在宏茂橋一帶經營煮炒與魚頭爐檔口,因月租連水電費猛漲9000元(約2萬8000令吉),他才會搬到該處,轉賣菜飯。
「妻子也是小販,兒子從事保險業,家人有勸我退休,但我覺得在家也無所事事,就想繼續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