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人人有責,卻非人人可做。無法做到極簡生活,產出的垃圾總讓我心存愧疚,儘量讓垃圾能再循環利用。生活中堅持垃圾分類,列印紙雙面利用後再丟棄,廢棄紙品收集存放,另備三個分類垃圾袋,塑料包裝製品為一類,易拉罐歸一類,玻璃瓶也算一類,廢棄的刀片訂書釘放在瓶子裡,用完的電池也以專門的瓶子存放,一定要投棄到指定的收集處。然而,每次將分類好的垃圾拿到樓下丟棄時就很心塞,這麼多年來公寓的可回收垃圾箱還是那個巨大的藍箱子,貼著各類垃圾的分類標誌,實際上卻只是個沒有分類的普通垃圾箱,分類好的垃圾扔進去就成了混合垃圾。
有一段時間我不信邪,認為一定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努力尋找可以上門回收垃圾的服務。一番網絡調查後發現ezi手機運用,欣喜萬分地註冊,使用介面友善,可以預約上門收集垃圾的服務,輸入郵政編碼後,卻發現所在的區域暫時不提供該項服務!
雖然出師不利,仍鍥而不捨地在網上搜尋信息,在國家環境局的官網找到一份垃圾回收業者名單,大呼真是好事一樁!EXCEL文件表格詳細記錄註冊公司信息,發揮嚴謹的治學精神,認真篩選過濾,整理出能為所在區域服務的、能回收家庭垃圾的業者,有些公司有官網,一看就傻眼了,原來都是提供定期服務的大型回收公司,有幾家規模較小的只有電郵電話,一番聯絡,有好心的業者告知,需要付費才可以上門回收垃圾……
雖然有些沮喪,忽然想一個古早的本土詞彙Karung Guni,是收購廢品的專業人士,上網以此做關鍵詞搜索,還真找到一家同名公司,而且還有官網,顯示有上門回收垃圾的服務,為自己的機智點贊,趕緊填寫信息聯絡,然而石沉大海,貌似公司不在營業了,心有些涼。
既然網上搜索無果,就在生活中多問問,總有人知道吧?跑去住家附近的CC詢問,工作人員表示困惑,公寓不是有回收垃圾箱嗎?我強調是要分類回收,搖頭表示無解。又跑去諮詢公寓的管理人員,同樣對於我的請求表示無法理解。
難道沒有人需要回收垃圾的服務嗎?鄰里有那麼多商店總會有人需要這種服務吧?開始社區現場尋訪,去鄰里商店一問,老闆一抬手,指著門外的紙箱:「打掃的人會來收。」順路走到濕巴剎看看,轉到靠近停車場的角落,看到一位老者正在吃力地整理紙皮,費了老大勁問他可不可以去家裡回收?他說可以,還給了電話,我問:「您有貨車嗎?」他說:「沒有。」想想為了我的環保理想,還要老人家走去公寓回收垃圾,實在有些過意不去……
雖然意難平,終又是將分類好的垃圾拖到樓下丟了,看著它們又成了混合垃圾,自我安慰地說,它們終究還是會被分類再利用的。一番上下求索考證,體驗了垃圾回收的現實,沒有社會大環境的支持,環保對於個人而言是個昂貴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