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海堤壩是新加坡少數無需申請准證就能放風箏的地方。(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每逢周末,濱海堤壩總是非常熱鬧。人們除了自帶草蓆鋪在草坪上野餐,也能看到許多大人和小孩放著風箏,十分愜意。
其實,這種能看到五彩繽紛款式各異的風箏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畫面,在新加坡相當罕見。
不說你不知,若未經當局批准,新加坡大部分地區是不能放風箏的。濱海堤壩是少數能讓公眾任意放風箏的地方。
新加坡民航局網站上的這張地圖,說明有些地方不是隨心所欲、心血來潮就能放風箏的:

(取自新加坡民航局網站)
基本上,被劃在紅線裡面的區域屬於「風箏禁區」,必須事先向當局申請准證才能放風箏。
在藍色區域內,也須遵守風箏不得飛超過200英尺(約12層樓)的高度規定。
即便無需申請准證,在其他地方放風箏,也不能讓風箏飛超過500英尺的高度(約30層樓)。
因此,即使在上述提到的濱海堤壩、西海岸公園和碧山公園等「非禁區」,公眾也不能讓風箏愛飛多高就多高,以免威脅到航空安全。

放風箏需遵守的高度限制。(取自新加坡民航局網站)
這條針對放風箏的法令可謂歷史悠久,自新加坡建國初期的1969年10月起就開始實行。
如今若違反條例,初犯者可被判罰款不超過2萬新元,重犯者可面對不超過4萬元的罰款、長達15個月的監刑,或兩者兼施。
在空中須保持安全距離
除了新加坡,其他城市也有對放風箏活動的管制。 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在公共空間放風箏對他人造成困擾,屬違法行為,可被予以最高約700新元的罰款。
風箏在天上飛象徵著自由,但在都市裡放風箏卻面對種種約束,似乎有些矛盾。
不過,畢竟放風箏屬於空中活動(aerial activity),因此必須在不危及航空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進行。

東海岸公園放置的一個告示,提醒人們放風箏屬違法行為。(聯合早報檔案照)
民航局網站就出現這麼一段警示:
如果在機場或空軍基地附近放風箏,可能會在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對飛機師造成干擾。風箏也有可能被飛機引擎「吞噬」。這樣一來,就會危及生命並損壞飛機和地面上的財產。
民航局發言人受詢時也告訴媒體, 「有鑒於新加坡的繁忙空域及城市景觀,放風箏等空中活動須在遵循航空安全考量下進行。」
發言人也說,新加坡有些地區無論什麼時候,都嚴禁放風箏,如花柏山和聖淘沙之間的纜車系統範圍。

花柏山和聖淘沙之間的纜車系統範圍屬風箏禁區。(Mount Faber Leisure)
新加坡空間有限波及風箏愛好者
除了須嚴守空中的各種條例,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要探尋適合的地方放風箏,讓愛好者相當頭疼。
愛好組織Show Kites Singapore聯合創辦人Johnny Yap 坦言, 「新加坡很有多草場很適合放風箏,但卻必須騰出來給未來發展計劃,所以放風箏的好地方真的不容易找。」
他舉例說,濱海堤壩的草坪本來空間很大,但後來開始興建停車場;盛港一帶的草地本來是他和其他風箏發燒友常去的地方,隨後也無法使用。如今該地段已成了盛港綜合醫院的所在地。
新加坡風箏協會會長李威也透露,協會曾在2008年及2009年,或民航局批准在榜鵝綠洲(Oasis)輕軌站的附近大操場舉辦放風箏活動。
然而,這個草場今已蓋起了公寓。
到了2010年,新加坡風箏日在榜鵝域徑(Punngol Field Walk)一帶的大草地舉行,如今那裡同樣也成了兩座公寓的地址。

2010年在榜鵝域徑草地舉辦的新加坡風箏日,如今這片草地已建起了公寓。(海峽時報檔案照)
一些風箏愛好者找不到好去處,就索性到國外放風箏,如峇厘島、馬來西亞及印度等。
儘管如此,李威仍堅信,隨著一些適合放風箏的場地的消失,也會有新地點出現。
「一些露天場地逐漸消失,但我們預見往後還會有新的場所出現,比如當巴耶利峇空軍基地遷移後(騰出的空間)、南部濱水區衍生出的新空間,以及東海岸一帶的地段將來也會被開墾。」
放風箏在新加坡還有熱度嗎?
除了土地和空中面對的局限,放風箏作為一種小眾愛好,在不久的將來是否也會消失? 隨著新加坡越來越多高樓林立、小朋友在大草地上奔跑「追風」的機會無形中也減少了。
有風箏愛好者難掩失望地說,她多年來推廣放風箏活動,但整體而言,社會和國人的迴響並不大。她將其歸咎於「現在的孩子大多都喜愛電子器材及社交媒體」。
疫情之前,新加坡每年都會舉辦「新加坡風箏日」。數據顯示,2010年舉辦時吸引約5000人參加,到了2015年則增加至7000人。
2016年,出席活動的人數預計達到7000至1萬人。
不過,在2018年之後,這項常年活動就不再舉辦,後來又因疫情的關係取消。如今能否復辦,依然遙遙無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