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認為,全球多個國家面對的最主要問題並非族群之間的不平等,而是各經濟階層向上提升機會不均等,因此與其只關注種族問題,還不如多考慮如何創造條件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社會流動性。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線上舉辦的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研討會,前天進行第二天的討論。美國人口地理學家科特金(Joel Kotkin)教授在題為「身份認同與凝聚力」的社會學專題討論中,做出以上表示。
科特金說:「問題在於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或許教育程度不高,很難適應複雜的經濟體系,但這不是種族問題……而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缺乏社會流動性的問題。」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在線上舉辦的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研討會,前天進行第二天的討論。美國人口地理學家科特金(上排中)、南大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多元社會跨宗教關係學」研究生計劃主任阿拉米慕沙(上排右)、國大社會學系副主任吳佩松副教授(下排右)以及非營利組織以人為本網絡聯盟聯合創辦人馮美玲(下排左)圍繞身份認同與凝聚力等社會學課題進行討論,主持討論的是政策研究所的馬修博士(上排左)。(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直播平台截屏)
縮小收入差距 對族群關係起積極作用
他強調,為這一群人提供提升的機會,是整個社會一起進步的最佳途徑,重點是讓弱勢群體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掌握所需的技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加坡解決得不錯,美國可以從中學習不少。」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多元社會跨宗教關係學」研究生計劃主任阿拉米慕沙(Mohammad Alami Musa)也指出,國家的團結及社會的凝聚力也須要通過經濟繁榮來實現。
他說,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新加坡人的收入整體上有所提升,收入最低20百分點的人收入增加的速度比處於中位數的人來得快,反應收入差距的基尼係數也降到0.4以下,他認為這將對族群關係產生積極的影響。
他也說,如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區別也不再限於收入,而是是否掌握科技、享有數碼資源,甚至是家中是否擁有電腦,「我認為這是新式的社會劃分,有可能產生社會斷層」。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吳佩松副教授則指出,與族群差異相比,接下來10年至20年,人們更關注的將是性別宗教及地域認同這些跨越種族的區分方式。
他也說,在本地的外來人士經濟情況也出現兩極化,既有住在公寓等私人房產、掌握高技能的高端者,也有住在客工宿舍、技能與薪金都比較低的客工。
「如何讓這兩個群體融入本地社會也成問題,現在已經有年輕及中年國人為此投身政治,而他們的政治立場截然不同,一些是較為保守、較排外的本土主義者,也有傾向於自由派的一群……接下來10年這些問題都會湧現,尤其是冠病疫情平復之後。」
借用「白人特權」概念談「華人特權」有欠思量
吳佩松也指出,生搬硬套美國「白人特權」的概念在新加坡大談「華人特權」,即不符合本地歷史,也沒有考慮到兩地族群間關係的不同。
「當有人提出『華人特權』的時候,事實上是不加辨別地引進另一個社會的歷史……結果全體華人都得為這些歷史問題背上黑鍋。」
非營利組織以人為本網絡聯盟(People-Centered Internet)聯合創辦人馮美玲也說,借用「白人特權」的概念來談「華人特權」有欠思量,「直接套用另外一個國家的概念,簡直荒謬。」
阿拉米慕沙也認同吳佩松的說法,並指出「特權」概念有獨特的內涵及語境,不應過度簡單化。「你得要仔細研究語境、局勢及社會背景,只有在搞清楚概念的時候,才做出更正當的結論。」
阿拉米慕沙也說,他堅信對話的力量,「我希望能夠在接下來10年至20年,看到人們更多地進行對話,這是避免社會兩極化的靈丹妙藥」。
記者:陳可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