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2日訊)中峇魯豬什湯攤的31歲老闆,六年前辭去平面設計師的工作,接手家族生意。他說:「不希望祖父多年來的汗水和淚水付之東流。」
據《今日報》報道,31歲的Thomas Koh是中峇魯熟食中心許兄弟豬雜湯攤位的第三代接班人。創辦人是高齡82歲的祖父Koh Kee Teo,在1955年他10多歲時靠著一輛手推車賣湯起家,後來把攤位交給兒子和媳婦父母接手。現在兒子都已58歲,媳婦也57歲了,孫子毅然辭去工作,決定接手這盤生意。
孝順的孫子Thomas表示:「我不希望祖父這麼多年的汗水和淚水付之東流,希望父母退休時,能夠放心地把攤位交給我。」

Thomas Koh六年前辭職,回到家族經營的許兄弟豬雜湯攤位幫忙。左為Thomas的母親。
每日工作逾12小時 嘆小販難當
他說:「當一名小販比表面上看來難很多,需要很多體力,每天提10到20公斤的內臟。」
小販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要準備熬湯的食材,還有清洗豬肚、豬肝、豬腸和豬心等內臟,再燉上八個小時。
這一家人的付出在今年9月得到了回報,許兄弟豬什湯入選了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介名單。
對此,Thomas最感謝老顧客的支持,他們從祖父那個年代一直捧場到現在,這群顧客都會在傳統美食里找到滿足感。
盼改善年輕人對豬內臟印象
不過,在快餐和咖啡廳林立的年代,已經很少年輕人會把內臟當成美食。Thomas認為,一般人可能對豬內臟還存有不衛生和不健康的刻板印象。
為了在年輕族群里建立形象,他利用在設計業所學的知識,設立了網站和社交媒體頁面,讓顧客了解家族生意,並不時上載關於攤位營業時間更動等消息。
雖然此舉只帶動生意小幅增長,但他仍樂觀地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知道這個招牌,特別是在入選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單後。
攤位最受歡迎的其中一道食物是豬腸,他從小就看著祖父一條接一條地去除腸子裡的脂肪。為了提高效率,後來改用德國和丹麥進口的豬腸,不僅沒有脂肪,還很衛生,可以安全食用。
設計配料測量系統
Thomas還特別設計了一套配料測量系統,以確保每一鍋湯的水準。
他說:「我希望可以有祖父的天份,他烹調時只是憑直覺就能估計要多少配料,但我的經驗還不足。」
每周工作六天,休息日也不忘學習。他會在家裡一邊看烹飪節目,一邊思考如何改進食物。他說:「即使和家人一起用餐,家庭聚會也變成商務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