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組屋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新加坡獨有的房屋類型。然而,在新加坡還有一種房屋類型—店屋,它們也是新加坡的一種特色的建築風格。

所謂的店屋,就是一樓用作店鋪、二三樓作為民居的洋房式建築,設計通常是窄長的,從街道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店屋不僅僅是一種建築類型,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新加坡的歷史發展,它的風格變化也深受當時社會的影響。
在早期的時候,新加坡經濟並不發達,因此店屋的設計也很隨意、樸實無華。但到了20世紀初,許多在新加坡經商的華人賺錢越來越多,開始富裕起來,對店屋的設計也有了要求,裝潢方面開始大量採用鎏金、木雕、剪貼藝術等等,極盡奢華。

因為早期的新加坡移民主要是以華人為主,因此當時的店屋設計有著傳統的華人建築的特點,講究中軸線和對稱,正門上還掛有牌匾。當然,除了華族風格突出以外,店屋的設計也包含了西方和馬來族的文化特色,體現了新加坡多族文化融合的特色。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加坡的店屋設計主要以巴洛克風格為主,之後又形成了洛可可風格,愛用粉紅、嫩綠色等非常鮮艷的顏色去設計、裝飾店屋,還融入了各種花卉。

1965年,新加坡獨立出來,當時的新加坡面臨資源匱乏、軍事力量薄弱的境地,建國總理李光耀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開始進行改革,第一步就是建築的改造。一座座高樓取代了當時看來落後的店屋,店屋變得越來越少。
好在之後,新加坡政府為了不讓這種充滿歷史感的建築完全消失,於是將牛車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化為了歷史保護區,店屋也開始翻新,將現代化的排水和空調設施引入了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