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面積只有72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卻已接近每平方公里1萬人,土地向來是新加坡發展的最大制約。在成功以填海和發展高樓等方式擴大空間後,如今新加坡政府開始探討讓城市發展走入地下,建立龐大的「地下城」。

(圖源網絡)
新規劃要建650公頃地下城
27日公布的2019年發展總藍圖草案透露了新加坡政府為地下空間用途進行的規劃。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榜鵝數碼園區的三維規劃圖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頃的地下空間。新加坡《海峽時報》28日報道說,此舉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圖的第一階段。這些地區的地下將配備交通樞紐、步行街、自行車道、公共設施、倉儲和研究設施、工業應用、購物區和其他公共空間,分別位於裕廊、榜鵝和濱海灣的地下8米、15米和25米。

(圖源網絡)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28日稱,地下空間的用途各異。淺的地方可建設交通線,深的地方如裕廊岩洞可存儲石油等戰略物資。新加坡市建局總規劃師兼副局長黃攸寧舉例稱,新加坡電力計劃在前巴西班讓發電廠一帶興建本地最大地下變電站,此舉可騰出地表3公頃土地用於建新辦公樓等用途。
地下科學城「深」達30層樓
作為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約560萬的新加坡預計到2028年還要增長約150萬人。歷史上新加坡曾採用向高層發展和填海造地來解決土地面積不足問題。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填海造地使國土陸地面積增長超過1/5。
然而,土地開發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地理邊界、水深限制、海平面上升和環境問題帶來的挑戰。《紐約時報》稱,新加坡許多地面高樓已高達70層。空軍基地和機場周邊地區的建築高度限制令開發商無法把樓蓋得更高。由於空間擁擠,已經有數個老莊園和軍隊營地被關閉,為居住和工業開發騰出空間。

(圖源網絡)
在釋放空間和保證經濟發展的壓力下,開發地下成了勢在必行的舉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先後建設地鐵、地下商業街、地下停車場、地下管網系統、地下儲存庫、大型地下公共空間等一系列地下空間工程。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地下再建立一個新加坡」,此後成立跨部門的地下空間總體規劃負責小組。目前已公布的10個地下空間發展用途分別為發電廠、焚化廠、水供應回收廠、垃圾掩埋廠、蓄水池、倉庫、港口和機場後勤設施、資料中心和晶圓廠。

(圖源網絡)
目前,除了有約9公里的地下高速公路和約80公里的軌道交通線路,地下排水系統和綜合管線在城市地下隨處可見,新加坡還耗時15年打造了萬禮地下軍火庫。目前新加坡名為「裕廊岩洞」的大型地下儲油庫工程已經上馬,竣工後將能為地表騰出60公頃的土地,相當於6座化工廠的占地面積。另一個在規劃中的項目是距地面30層樓「深」的地下科學城,它包括40個連通的岩洞,供生物醫療和生命科學產業的數據中心和研發實驗室使用。

(圖源網絡)
地下生活「必須經歷」
針對政府公開三區地下規劃圖的舉措,土木工程專業出身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副校長楊國柔28日對《聯合早報》表示,「長期看來,那些不需要日光、會污染環境及引發噪音的工業應該移到地底下。地面上的空間就能讓人享受生活、住房、娛樂等設施。」楊國柔表示,最佳情況是把交通設施都建在地底下,「全球很多大城市都已經一點點地將高速公路建在地底下。」楊國柔認為造價和社會接受度是建設地下城市面臨的主要挑戰,但影響有限,一些技術限制可以通過科研解決。

(圖源網絡)
「新加坡很小,不管人口未來會不會達到690萬左右,總是需要尋找新的土地空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負責人趙志業對《紐約時報》表示,許多設施都可以搬到地下,一開始人們可能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但只要能提供合理的照明和通風,人們慢慢會適應在地下的工作和生活。

(圖源網絡)
但是公眾對在地下工作和生活的想法有一些疑慮。曾當過教師的戴維·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老一輩對在地下生活也許不太能接受,「活人為什麼要到地下,只有死人才要入土。」不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的迪克森·葉告訴記者,土地的稀缺使「地下」生活可能是他這一代或者下一代必須經歷的事情,「現在每天擠地鐵,不就是地下生活的一部分嗎?」
(部分資料來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