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晚年在與老友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施密特問他這輩子干過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李光耀回答:「我把英語而非華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華人比例非常高,達到百分之七十五,這些人大都是廣東和福建一帶移民的後裔。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之時,曾有華人代表找到李光耀,希望他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被李一口回絕。李光耀同樣是華人後裔,對於他的這一行為,當時有很多人表示不解,不明白他為何堅決不同意把華語選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對於此事,李光耀曾在自己的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有過記敘,他坦承新加坡是有七成的華人,但畢竟還有三成的馬來人和印度人,如果自己執意將其中一個族群的語言定為新加坡國語的話,都勢必會引發其他族群不滿,處理不好就會讓新加坡四分五裂。當然,這只是李光耀陳述的原因之一,另外一點是則是他認為漢語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優勢要低於英語。

首先,李光耀認為漢語晦澀難懂,如果不是從小開始學習,很難真正掌握,漢語屬於單音節語言,每一個字的發音都有4個到5個聲調,這對於初學者而言非常困難。其次,漢語筆畫複雜難於書寫,這會讓初學者十分困擾。
李光耀曾坦言自己雖然是華人後代,但年輕時並不會講漢語,後來出於競選需要才開始學習,不過李光耀承認雖然自己花了近50年的時間去學習漢語,但卻從未真正掌握其精髓。相比較而言,李光耀認為英語構造簡單,易學易懂,並且是全球性語言,競爭優勢明顯要高出漢語。

李光耀曾直言不諱地說:「很幸運,過去統治我們的是英國和英語。」基於新加坡的現實狀況,李光耀指出新加坡要想保持繁榮,只有不斷融入世界這一條路可走,而英語作為全球性的語言,是新加坡聯繫世界不可替代的媒介。李光耀認為只有掌握了英語,並將英語定位新加坡的國語,才能與全世界做生意,畢竟新加坡80%的GDP都是來自於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

李光耀甚至曾斷言,如果未來新加坡摒棄了英語,轉而將華語定為工作語言,那將會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因為現在即使是中國人從幼兒園到大學也都在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