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和香港不一樣

2019年08月29日   •   5985次閱讀

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時期——社會形態,都有獨到的社會控制工具。

說獨到,是因為每種社會形態都有共同的一個工具——暴力懲戒。在共性基礎上,它們有各自的特色。原始社會的控制,是小型共同體,是客觀的也是自願的同進退、共存亡意識。

奴隸社會,主要是暴力。暴力懲戒是共性,但奴隸社會的特性是極端暴力,恐怖統治。印證這一點,只要回到60多年前的西藏,看看那些肢體不全的農奴就足夠了。

封建社會,運用的是等級。等級被普遍承認,大家各安天命,命苦不能怨政府。

在這裡還要插入一個不知道屬於什麼社會形態的、自秦至清的、漫長的中國郡縣時代,這個階段的中國,控制工具主要是倫理。倫理起作用的基本單元——家庭,以及次級單元——宗族,同時還帶著一點原始共同體的味道。

然後就來到了今天的世界普遍所處的時代——資本、商業時代。

這個時代的控制方式,主要表現為債務。這是一種「文明」的控制,因為它是契約性的,而契約的前提是平等自願,因而它是講道理的。當然,道理都是強者發明的,這在任何時代都不例外。

債務在合適的條件下就會集中。財閥,就是那些掌握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相當比例的債權,從而能夠左右社會轉動的人或者實體。而且,這種控制是具有現代社會科學邏輯上的合法性的。

因此,它看似合理,卻暗藏機鋒。

債務控制

現代生活,是一種以負債作為典型特徵的生活。

前現代或局部前現代的生活,很多東西是不要錢的,比如糧食、蔬菜、水、土地、沙子、泥磚、木頭……不要錢不意味著不必付出勞動,而是說獲得它們不必支付貨幣。需要貨幣,就意味著債務。今天的現代城市人,太陽一升起就知道自己背負著多少債務:柴米油鹽、物業水電、房貸或房租、車貸和油錢、奶粉紙尿褲……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有強制力支持的契約,決定了債務是剛性的。一旦負擔不起,正常的生活就來到了終點。因此人們會感覺到,自己是絕對被動的——早晨一睜開眼睛,就要出去掙貨幣。所以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債務社會,現代生活是一種償債生活。

債務會集中。我們知道,有價值的實物才是財富。所以財富集中是比較困難的,至少不可能無遠弗屆的。如果把財富在形式上轉換為貨幣尤其是紙幣以及電子記帳時,那麼集中就沒有自然限制了。

最早的財閥,就形成於這樣一個轉換過程。在歐洲,近代民族國家形成時期,戰爭從宗教擴展到政治,在同一宗教里內部化,因此更為頻仍。戰爭打的是錢。為了獲勝,國王們以公共稅收為抵押,從銀行家那裡借款;而銀行家則以國王的債務為信用,發行銀行券,把債務轉移到國民身上,把財富集中到自己身上。銀行券最終又存入銀行,實現債權回收。於是銀行家就以一種幾乎沒有成本的方式,成了國家的債權人。他們凌駕於國家之上,成為現代意義上最早的財閥,英格蘭銀行、羅斯柴爾德家族、巴林銀行,都是這類財閥的代表。

通過掌握信用進而左右戰爭勝負,他們由此可以支配、影響一個國家政府的行為,並把自身利益深深嵌入國家制度當中去。他們掌握著國債,馬克思說「國債,即國家的讓渡」,讓渡的是稅收權和發鈔權。

在現代化後發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後殖民國家和地區,現代財富精英的形成沒有趕上早期民族國家的混戰時代,債務集中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金錢與政治的勾兌,通過對政治人物的前期扶持或後期支持,獲取特許壟斷權。東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香港,財閥集中以這種方式崛起。結果同樣是「國家(政府)的讓渡」,即公共權力被削弱、被鉗制。不管是以國債控制還是特許經營的方式取得債權集中,財閥最終形成了。形成的結果就是社會公共利益被綁架,大眾生活的損益,取決於財閥的利益。

人為惡果

財閥通過債務控制國家或地區,一定會給社會大眾的人生製造一個天花板。

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被這一天花板壓制,總有少數幸運者會因為各種機緣或通過特殊方式實現突破。比如東南亞或中國香港的一些財富精英,就是通過成為權力家庭或金錢家族的女婿而躋身社會頂端。然而這樣的可能性畢竟很小,沒有榜樣意義。大部分人,會生活在無力甚至無望之中。在缺乏強有力的公共權力的救濟的情況下,國家和地區越小,無力、無望的程度就越深。因為國家和地區越小,財閥能夠掌控的領域就越是事無巨細、雞毛蒜皮,而這意味著生活。

眼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香港。

財閥通過港英時代的權錢交易、錢錢聯姻,特許與股權,控制了金融系統、公共事業系統,以及大部分的商業領域。人們的工作機會、水、電、交通、住房、藥物、醫療和金融服務,以及日常必需品(零售),都是財閥的生意範圍。

單個資本也許不能控制全部,但只要是有持續、穩定的收益的領域,幾乎都籠罩在某個資本的身影之下。而這樣的資本屈指可數,這少數人的身份都是一致的——財閥。

一個普通人,很可能是這樣生活的:他在財閥的企業工作,工資存入財閥控制和占股的銀行,用於購買或租住財閥建造的房屋、水、電以及交通服務,生活物資從財閥經營的零售超市採辦,生病了到財閥經營的藥房買藥。甚至連居住地周邊的商業生態,也是按照財閥的利益設計的——比如你需要過馬路,天橋會直接把你送進一個商場。

遠離香港市區的天水圍,是一個巨大而密集的公屋群。財閥占據了中間的核心土地,建造了私人住宅區嘉湖山莊,環繞嘉湖山莊的公屋是與之隔絕的,住公屋的窮人不允許進入富裕者的區域。

嘉湖山莊內居住的富裕階層是有消費力的,但內部商業直接由地產商包辦,窮人無法獲得他們的「涓滴」。港英政府與地產商還訂立過一份不公開的約定,限制公屋社區的商業設施規模,以保證嘉湖山莊內商業設施的收益。

所以,偌大的天水圍幾乎沒有什麼沿街商鋪,如果一個住公屋的人想要做一點生活配套的小生意,合法的形式是去一個由地產勢力控制的叫「領匯商場」的地方租用商鋪。

昂貴的租金阻擋了窮人,連鎖店更容易占領機會,而連鎖店的所有者經常又指向財閥。窮人只能忍受數小時通勤,去市區打工,並且把收入花在財閥經營的交通、零售的生意上。因為民生艱難,這裡淪為一個罪案尤其是滅門案多發的「罪惡之城」。

香港是自由港,經濟自由帶來社會自由,因此也是一個自由社會。堅強的社會商業結構,是由行政特許和其他上層利益交易形成的。換句話說,這種市場自由是以市場不自由為基礎的。

資金的進出自由是香港繁榮的重要制度後盾,因而這是自由最根本的內容,由此李兆基可以早早地在美國買進數萬套房子,李嘉誠可以迅速把投資轉移到英國。

但如果一個人沒有如此巨量資金,這種自由與之何干?財閥控制,是過去幾十年來香港社會矛盾產生的根源。這種除了那些他們不感興趣的辛苦、利薄的行業之外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控制,造成了「國家(政府)的讓渡」,政府能力被弱化,必須看他們的臉色。

英國人在香港回歸前開始突擊作業,推動香港「民主自治」,一方面創造渠道讓財閥勢力得以直接進入或在幕後操控權力,另一方面則是此時已經不用對香港社會負責任,為了自身利益進一步建造一個弱勢政府。

作為現代民主最早的實踐者的英國,太了解民主的實現條件了。基本條件就是要有一個強大的政府,能夠維持制度運轉所必須的秩序。沒有秩序,民主就意味著混亂,所以我們會發現,民主運作良好的國家,相同點是有充足的財力,能夠維持從軍隊、警察到監獄的一整套強大的暴力機關,讓民主不會脫軌。

深諳此道的英國,在離開前卻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削弱政府,一方面推進「民主」。那麼,當共識被拋棄時,誰來捍衛秩序和法治?

不一樣的新加坡

自由市場必然帶來財富的集中,平衡的手段就是強大的政府干預。

強大的政府,可以通過徵收累進稅、公共支出對弱勢人群進行轉移支付。但富豪們熱愛香港的重要原因,是這裡低稅,他們的大部分收入都通過金融工具或其他避稅手段轉化為免稅收入。這讓政府的經濟實力非常有限。

近在咫尺的對比就是新加坡。它和香港一樣是一個城市社會,但李光耀建立的強勢政府,給人民提供房屋、醫療、教育、交通等優質且相對公平的保障,讓財閥無法生存,更不能挾持政府。這就會讓人們的負債感下降。

如果一個社會被財閥影響或控制,普通人的負債感——一睜眼就要急切地去尋找貨幣的身不由己感,就與控制程度成正比。負債越多,人就會在行為上「老實」,因為無暇他顧;但也會在心理上怨恨,因為起早貪黑、腰酸背痛仍然無法擺脫負債重壓。

因為財閥的控制是無形的,又是合法的、基於現代契約的,缺少抽象能力的一般人甚至感覺不到他們和自身生活的關係。怨恨需要出口,盧梭提出了社會契約概念,同時也強調主權在民,主權在民的其中一項內容是「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權利」。於是一般情況下反抗都是指向政府。

然而在香港今年的亂局中,那些街頭抗議者不但手段錯誤(暴力),對象和方向也是錯誤的。如果訴求真的源於艱難的社會生活,那麼作為攻擊對象的政府事實上和「示威者」應該是聯盟關係;而訴求方向非但不應該是所謂「民主」,而應該通過法治方式強化政府,把被侵占的公共權力收回來,使政府有能力保障民生。

李敖在2005年就曾忠告香港人:民主對你們來說太抽象了。

因為手段、對象和方向的錯誤,註定了它不會有結果。如果訴求獲得部分回應,政府進一步削弱,還會鞏固造成民生問題的真正根源。東亞、東南亞以及中國香港的財閥勢力的形成,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從殖民地到獨立或回歸的前後一段時間。這意味著,這是一個全社會一同適應的過程,也是一個基本政治、社會制度逐步確立和完善的過程。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8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