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出台農產品30.30願景
新加坡政府出台的農產品「30·30願景」旨在提升農產品產量,
在發展本國農業的同時,降低對進口食品的依賴,
增強對全球食品市場不穩定性的抵禦能力為加速推動農產品行業向高科技轉型,
實現可持續農耕、漁業養殖等技術創新,減少對進口食品的過分依賴,
提高農產品的自給能力,新加坡政府日前出台了農產品「30·30願景」,
並決定成立新加坡食品局,負責推進實現願景。

(圖片來源網絡)
農產品「30·30願景」是指到2030年,新加坡生產的農產品將能夠滿足國民三成的營養需求,
在國民的三成營養需求中,有20%來自蔬菜水果,10%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蛋白質。
長期以來,農業是新加坡的劣勢,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農業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圖片來源網絡)
一是農業發展空間小。新加坡國土面積僅741.3平方公里,
且地域狹小,東部為平原地區,西部和中部為丘陵,適宜農業生產的耕地並不多,占國土面積的5%。
二是人口密度大。這對農業生產需要大量土地和農產品消費需求來說是「雪上加霜」。
新加坡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二,每平方公里約8000人生活,需占用大量土地。
三是自產農產品數量非常有限。新加坡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氣候炎熱潮濕,
年平均溫度在23攝氏度至35攝氏度之間,濕度在65%至90%之間,這種氣候特點決定了發展農業只能因地制宜。
為此,新加坡選擇了種植經濟價值高的椰子、油棕、橡膠和著名的觀賞花卉胡姬花(蘭花)等,糧食作物種植少。
目前,新加坡農產品的生產量僅占本國居民消費總需求的不到10%,90%以上的農產品消費需要從國外進口。

(圖片來源網絡)
新加坡目前超過九成的糧食需要從外國進口,
對全球食品市場的不穩定性應對能力脆弱,政府必須採取主動措施予以應對。
著力加大農產品生產力度和規模,可降低對進口食品的依賴,以便在海外供應中斷時能有效緩解衝擊。
要實現「30·30願景」,農產品行業須採納新的解決方案提高生產力,實踐研發成果,
加強對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以克服資源局限的缺陷。
為了保障農產品「30·30願景」順利實現,
打造亞洲乃至全球領先的城市農業科技和水產養殖科技樞紐,
建立可出口到區域的食品生產模式,
新加坡將多措並舉,加大投入力度,尤其主打「科技牌」。
